17.1.19

《羅馬》ROMA 2018 - 盡在不言中


這部電影是《地心引力》的導演 艾方索柯朗 在得到奧斯卡後,
回到墨西哥將自己的家庭故事搬上大銀幕,獻給家鄉與童年的半自傳電影。

故事重點以家中女傭保母Cleo為主,
除了表達濃濃的感激之情外,也以客觀角度來重現導演的童年家庭,深沉卻溫暖。
並巧妙的結合了墨西哥國情文化和歷史事件,
多方面呈現當地文化與時代感,成功的讓觀眾彷彿進入了當時當地。

還好有進戲院看這部電影,才能更專注並沉浸在氛圍當中,
若在電腦螢幕前看,這呈現方式應該會讓我一直暫停去做別的事...
因為非常的生活化。



=========以下文章內容涉及劇情 , 請慎入==========

推薦兩篇網評,
有很多電影與導演自身故事的關聯,也有提到導演的話:
-------------------------------------------------------------------------------------------------
错过它,今年的所有电影都白刷了
《罗马》导演阿方索·卡隆: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

比較有趣的資訊是:
導演透漏自己童年是劇中那位在門外偷聽母親講電話而被賞巴掌的Paco,
而劇中學運疑似特拉特洛爾科事件,保姆的男友應該就是其政府僱傭兵。


最後講講自己的腦補心得:

導演將自己的故事輕描淡寫,以旁觀角度呈現,避免矯情嬌作,
若導演用自身角度,情緒性的批判小時遭逢的家庭劇變,
那只會是自說自話,無法讓觀眾認同與理解,並流於常見的家庭離異之作。

但導演從感激的角度出發,著重在女傭保母Cleo的犧牲付出,轉化為溫暖調性。

藉由Cleo的故事與導演自身感受的雷同之處,
巧妙的結合並成功的傳達給觀眾,
借用Cleo被男友遺棄的心情同步呈現了自己童年的感受。

一方面感謝Cleo這個凝聚了一家的再生父母,
一方面也借來表達,對孩子來說,在這場家庭劇變中的感受,
(母親在最後度假宣布時,唯一在哭泣的那位應該就是導演自己?)

同樣的被父親般的角色不負責的遺棄,

而導演自己對父親的遺戀,
就如Cleo在海灘救了他、救了大家般,
講的那句
我不要他了、我不希望她出生

捨棄對父親的遺戀,如同Cleo放開失去的小孩,
放掉了過去,重新開始,凝聚家中悲傷的情緒,
Cleo有如母親般的讓全家重新凝聚在一起了。

度假回來的一家人,和開頭一樣左右搖視著每個房間,
但卻不再死氣沉沉,有如脫胎換骨,生氣盎然~
保姆不只救回了兩個小孩的性命,也挽救了一個破碎的家庭。

蟲鳴鳥叫、轟轟的飛機聲、街坊鄰居、小孩嬉鬧聲環繞四周,
墨西哥的羅馬區小鎮,生活依舊。

30.11.18

《凱文怎麼了》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2011 - 無法擋的烈焰紅

最近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想起這部很久以前還沒看的電影。

結果電影看到一半才發現飾演凱文的是《怪獸與牠們的產地》中的魁登斯,
難怪會找他來演魁登斯,這兩個角色還蠻雷同的。

這部電影的導演拍得很棒,情緒各方面描繪都很細膩,很棒的電影。
是一部關於恐怖情人的電影(大誤)。



電影看完上網看了些影評,好像都沒有寫出導演想傳達的訊息,
感想都跟我不太一樣。

這篇是我唯一認同的評,寫得很棒~(文章內容有雷)

〈凱文怎麼了?/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小說心得

雖然是小說心得,但跟我的電影心得很接近!



=========以下文章內容涉及劇情 , 請慎入==========

最後講點自己的腦補:

電影開頭,鮮紅番茄祭的慶典,明明是慶典,氣氛卻十分詭異,背景聲是擁擠吵雜的人聲,沒有喜悅,也沒有人在笑,只有衝突,唯一在笑的是被高高舉起,被擁戴並沉浸在鮮紅衝突中的伊娃。
電影最後,凱文走出學校,在紅色警笛燈照射下驕傲地舉起雙手,背景聲一樣是擁擠吵雜的人聲,卻隱約聽到了歡呼與掌聲,唯一在笑的是沉浸在鮮紅衝突中(殺戮)、被群眾關注的凱文。

而銜接著兩者的是草皮灑水器的啪啪聲,與月光下的門簾。
以及 
門簾外的景象。

電影原名為"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凱文怎麼了?
整部電影卻都是在描繪伊娃的心境,

伊娃總是壓抑自己心中的紅色衝突,就像她拚命刮除的房子紅漆,
凱文從小就看透伊娃一切的違心,也明白伊娃從不希望自己出生,
凱文就像伊娃心中的紅色衝突。不承認也無法抹除。

凱文就是伊娃,伊娃壓抑著凱文,但凱文只想要伊娃的"真心"關注。
  「獄中探視,伊娃:那是什麼傷疤? 凱文:喔~那可是妳唯一一次真心呢~」

2.9.18

《海洋奇緣》Moana 2016 - 套公式也很好看的動畫電影



過了很久才看這部其實蠻有興趣的動畫電影,比想像中好看又有趣~

畫面細緻、色調大膽
角色鮮活、討人喜歡
結構簡單、節奏明快
音樂動人、旋律激昂
笑點總是適時又恰當
結局意外又畫龍點睛

就算主結構是套公式
依然可以讓觀眾著迷
有驚喜有感動又激勵

得到感想:
不需拒絕公式,善用公式讓故事活起來。

=========以下文章內容涉及劇情 , 請慎入==========

這部動畫電影的劇情結構就是標準的神話"英雄旅程",
幾乎完全相符坎伯《千面英雄》裡的英雄旅程大綱,
不過我是從佛格勒《作家之路》書中看到的,
佛格勒的英雄旅程大綱修改自坎伯,也很符合~

====先講故事目標====

我以前在各種電影中都會看到故事目標有外在和內在,但感覺有點難界定。

而李洛克很清楚的定義出 「低層次目標」、「高層次目標」,好懂也好記。


而《海洋奇緣》的目標,在我看來是如此:

低層次目標:小島的存活、塔菲緹之心
高層次目標:知道自己是誰、認識真正的自己

====故事旅程====
---------------------
《作家之路》英雄旅程十二階段
(1)平凡世界
小島生活
(2)歷險的召喚
小島滅亡危機、大海召喚
(3)拒絕召喚
和小豬出海失敗、父親阻撓
(4)遇上師傅
塔拉祖母鼓勵與解惑
(5)跨越第一道門檻
塔拉祖母的推力與先人的船,成功出海
(6)試煉,盟友,敵人
毛伊難搞、莫娜的大海同伴、海盜
(7)進逼洞穴最深處
第二道門檻→海底洞穴拿魚鉤
(8)苦難折磨
怪物國度、大螃蟹塔馬托
(9)獎賞
得到魚鉤、跨越毛伊的過往與內心、和解
(10)回歸之路
第三道門檻→挑戰帖卡失敗,決裂
(11)復甦
塔拉祖母,找回勇氣,越過帖卡
(12)帶著仙丹妙藥歸返
航海技術、幫族人找回"真正的自己"
---------------------
上面是套入公式的各階段,接下來講講我的看法:

觸發:小島存活→困境1:毛伊、海盜→困境2:螃蟹、魚鉤→困境3:帖卡→結局
責任、邁出兩難→莫娜與毛伊不合——→跨越毛伊內心———→挫折、決裂—→真正跨越


觸發
反(阻力):父親的阻饒(沒勇氣跨越礁岩)、對族人的責任
正(推力):大海、嚮往、塔拉祖母,智者導引,支持者、航海族真相,找回"真正的自己"
踏上旅程

困境1:毛伊、海盜(雜兵)
變形者 毛伊 自傲、不配合
目標相左、不互信、看輕、
教航海技能

進入怪物國度入口前,毛伊拿"嘿嘿"諷莫娜是弱雞、膽小鬼
呆頭雞"嘿嘿"象徵莫娜的害怕、懦弱、恐懼、沒有方向

困境2:螃蟹 塔馬托(小魔王)
拿回魚鉤後,面對毛伊的失常
毛伊的背景、想要人類愛戴的原因、動力
莫娜讓毛伊認識"真正的自己"、靠的是自己、拾回勇氣
兩人終於互信、目標一致
毛伊鼓勵莫娜
大海希望莫娜帶領族人重回海洋

困境3:帖卡(大魔王)
面臨巨大挫折,兩人分道揚鑣,決裂(最大困境)
莫娜失去信心、信仰,祖母出現、拾回勇氣
再次迎戰帖卡
莫娜對艙裡的呆頭雞訓話"因為你是一隻雞(懦夫)"(向懦弱或毛伊示威)
毛伊歸來救援,不再執著魚鉤,相信自己的力量,
毛伊不靠魔法魚鉤,自身對抗帖卡的勇氣(真正的跨越)
莫娜發現帖卡就是失去心的塔菲緹(完全讓我想到《魔法公主》中失去頭的山獸神)
莫娜幫塔菲緹找回"真正的自己"

莫娜回家,幫助族人認識"真正的自己",重回海洋。

====角色原型====
英雄:莫娜
智叟:塔拉祖母
變形者:毛伊

英雄和智者的定位,大部分的觀眾應該都很清楚,就不多講了。
有意思的是變形者毛伊,非常符合書裡的定位~

《作家之路》一書中是這樣描述變形者的:
變形者本質上也許飄忽不定、變化無常,當你正準備把它看個仔細,
它的外在和性格卻說變就變。
就英雄的觀點而言,他們的主要特點就是一變再變。
變形者的外表和心情都變幻莫測,讓英雄和觀眾難以捉摸。
他們會誤導英雄令人猜來猜去,他們的忠誠度也有待商榷。
---------------------------------------------------------------------------------------
相當符合毛伊的形象~~

----------結語-----------
結構公式老套卻能成功好看的原因,
畫面CG等技術方面不談(談不出來)
對我來說,最愛的部分就是角色,
每個角色都非常鮮明活脫,
尤其是大螃蟹 塔馬托,
那首非常洗腦的主題曲"Shiny",KTV模式搭配戰鬥更是一絕,
讓愛炫耀又小惡劣的個性完全呈現,讓人印象深刻,
困境緊張感、螃蟹個性呈現、毛伊身世線索、莫娜機智,全部一同描述,
節奏相當緊湊,完全不浪費時間,這段非常精采!!

莫娜和毛伊的情緒起伏與個性展現也都相當鮮明,兩人的互動十分有趣。
角色的衝突,毛伊的不合作、莫娜的不知所措,
用相當輕鬆幽默的方式呈現並排解。

不斷穿插的小笑料也非常的適時適量又適當,就算僅僅只是個動作或現象。
例:高潮後的冷場、無趣的教學講解時、吵架或戰鬥的緊張時。

而所有重大角色和事件的目標、莫娜、毛伊、塔菲緹和族人,
最後都圍繞並堆積起了同一個故事目標"找自己"。
一個完整而讓人舒適的簡單圓滿。

10.8.18

2017日劇《東京女子圖鑑》 -所謂的幸福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
全球各地的消息從四面八方無孔不入的充斥我們的生活視野,
別人怎麼說?
別人怎麼看?
別人怎麼過?
重新詮釋了幸福的定義,
夢想就像漂在卡布奇諾表面的那片虛浮奶泡,
從此後,這世上再也沒有所謂知足這件事。

《東京女子圖鑑》是部相當好看的日劇~
十分寫實的描繪都會女性,沒批判沒鼓勵,
只將都會女性面臨的現實,無奈中的無奈,
驅動的嚮往與付出的代價,都寫實的呈現。

襯托出都會女性勇敢追夢與打不倒的韌性,
血淋淋地描繪資本主義下的貧富差距困境,
也隱約感覺到日本父權社會下女性的悲催,
用婚姻宣示幸福的表徵大過於其實質意義。

人類的七原罪(傲慢,嫉妒,憤怒,懶惰,貪婪,暴食,色慾)
從很多角度來看,根本是使人類進步的最大「原動力」。
例如智慧型手機的出現就是化身為「方便」的「懶惰」,
這齣日劇則是將「嫉妒」與「貪婪」化身為「奮戰」。

以前的世代為了生存而奮戰,現今世代為了進步更加奮戰,
在這個不愁吃、不愁穿的世代,我們依舊吃不飽、穿不暖。
因為各種原罪始終是人類活著的最大原動力。
越原始的驅動帶來越大的力量!

將毫不掩飾的虛榮心帶到最表層來發動進步的力量吧!


中國向該劇編導所做的訪談
獨家全文:《東京女子圖鑑》創作談
《東京女子圖鑑》導演:女性要認識到,人生靠自己來選擇


圖片取自IMDB
---------------------------------------------------------------------------------------------------------
然而羨慕忌妒和對成就的嚮往是不分男女的,
在2017的電影《人生剩利組》中一樣可以看到,

無視自己的順遂人生,只羨慕別人的好,
但不同的人生就要付出不同的代價,別人看不到而已。

---------------------------------------------------------------------------------------------------------
另外也想到2006年的《穿著Prada的惡魔》

灰姑娘在職場的努力,虛華的誘惑,進而見識到社會現實,在現實與人性間抉擇,
《東京女子圖鑑》很像該片在日本都會女性身上的延伸討論,
拿掉了童話般的夢幻美好,取而代之的是現實殘酷困境,
耐人尋味的都會寫實...

---------------------------------------------------------------------------------------------------------
有朋友提到類似題材的台劇 2016 植劇場《荼蘼》

內容在講現今台灣女性同時面臨為家庭犧牲的傳統婦女與事業上自我實現的困難抉擇,
《荼蘼》就如一般公視劇一樣,鋪陳節奏緩慢而抑鬱,用拖戲來鋪情緒感覺,
方案A和B的穿插剪接有時容易讓人誤會,方案AB的情緒引導(誤導)目的頗刻意,
但如此堆積出的情緒到最後結局時,的確就有讓人解放的感覺~(如果撐得到看完的話)
場景拍攝等等看得出經費有限,加上劇本等若多加琢磨其實不會輸日韓劇太多。

方案A中女性追求自我實現的事業場面和橋段不時都會想到《東京女子圖鑑》,
《東》劇就像是《荼蘼》中方案A的精華加強版,再加入各式日本社會和職場的現象,
《東》劇一樣有呈現AB選擇,但都藏在故事背後,而直接強調綾所"想要得到"的慾望,
《東》劇應該多少有受到《荼蘼》的啟發或影響。(純屬個人錯覺,別砲我)
但《荼蘼》著重在「犧牲」與「自我」,《東》劇則著重在「羨慕」與「虛華」。

---------------------------------------------------------------------------------------------------------

回到《東京女子圖鑑》
到底「幸福」
是沒有毛邊的衣物還是互相扶持的伴侶?
攀權附貴的虛華地位還是情感上的富足?
虛榮繁華和平凡知足之間該如何權衡?
心中的秤永遠無法平衡,也沒有正確答案。

個人覺得心靈情感上的寄託和滿足遠遠比物慾來的有用,
不單指男女情感,親情、友情、認同、工作與社會成就,
找到自己的價值遠比虛華地位踏實,而且更容易飽足,
若永遠把焦點放在羨慕他人的虛華,當然得不到滿足。

《東》劇雖也帶著諷刺,
但不做過度的批判,
讓觀眾自己看著,想著,
因此顯得相當有真實感~
但該劇編導在訪談中都沒提及這些,
就當作是我自己在藍色窗簾囉~

=========以下文章內容涉及劇情 , 請慎入==========


三軒茶屋的直樹,
是綾唯一一次真心說出「幸福」的時刻,
但面對如此簡單的幸福與快樂,卻更動搖了綾心中的不安。

最後幾集的綾,有更高的收入與地位,讓人羨慕的夢想也實現了~
住在更好的房子穿更好的衣服,但看到的卻仍然是"起毛邊"的高級大衣

第三集中做決定前的綾在章魚燒攤前,
看到一對老情侶吃著章魚燒的矬樣,
不經看到自己的將來。

但是,是哪個角度的自己?
不顧他人眼光的偕老相伴?
還是成為眾人羨慕的焦點?

一但決定了就無法回頭,就像和惡魔簽了交換契約一樣~



(第六集)
銀座和服店老闆:「用木盒裝空也的最中餅,木盒雖然看起來氣派但是會沾上氣味」
熟練華麗的優美台詞,老闆人卻有如遊戲NPC般的沒有情感,沒有同理,
直接批評綾的穿著,不顧綾的意願直接將對方變成老闆自己要的樣子,
細心的觀察到女方鞋子尺寸,為的也是老闆自己的面子,
但綾也因此而走進了華麗的殿堂,更進一步的長大了.....嗎?
(第十集)
綾:「就像用木盒裝空也的最中餅,會被認為不懂裝懂對吧?」
洋介:「不,說到和菓子還是要虎屋吧~」
綾:「啊~因為是在港區嘛~」
洋介:「虎屋是全國連鎖的~」



財富和地位的加持就像木盒一樣,
穿得再漂亮也無法改變妳是誰這件事實(出生),
綾和"心目中"有錢人的距離依然沒有拉近~
也許"嚮往"就是如此吧~
就像"明天"永遠到不了~
在驢子面前釣一根紅蘿蔔,就能永遠的往前了~


「說到底就是資本主義的末路嘛,差距擴大的貧富社會,
普通的女性不管多努力得到的都是極限的
以為跟大家一樣都是青蛙,其實大家都是公主呢,
青蛙是不能去舞會的,青蛙就跟青蛙同伴們一起在田裡呱呱叫就好。」

被井底之蛙講成青蛙,還真是不好受呢~(導演挑演員挑的很機車,講完還伸舌頭...)
是應該有自知之明的甘願認份現在的處境?
還是像隻打不死的蟑螂向更高的目標繼續奮戰?


綾永遠比不上"出生就是公主"的朋友,
就像再怎麼努力也贏不過富二代的"涼",
"涼"非常憤世忌俗,因為比綾更早經歷了這些,
知道再怎麼努力也是白費,永遠無法出頭,
(結局:涼去四國種樹,開創了非政府組織並活躍於此(看清現實))
無法做到如"綾"一般的更加現實,在和綾聯誼時,
"涼"就是一個"已經壞掉"的綾,才會如此偏激多話討人厭~
兩人的處境和心境很相似~(涼完全知道綾不願意被請客的心態)
個人私心認為倆人根本天生一對~


涼:「妳現在還覺得東京閃閃發亮嗎?





15.7.18

《西方極樂園 Westworld》第二季The Door - 真實是甚麼?

迪樂芮(Dolores):什麼是真實的?
阿諾(Arnold):那些...不可取代的
(迪樂芮感到困惑)
阿諾:這回答似乎不能滿足妳
迪樂芮:因為它並不完全是實話


西方極樂園 第二季 以伯納和迪樂芮的對話拉開序幕
這段涵義深遠的對話,果不其然地貫穿了第二季的主軸

本想這季應該沒什麼爆點,劇情會穩定走向終點,
沒想到主創卻能玩出更多的哲理和疑問,
跟第一季一樣,最後還是能讓觀眾驚喜,
但也跟第一季一樣,中間很多不必要的劇情拖戲,
至少可以砍掉一半...

腥羶色的程度沒有第一季多,
衝擊感當然也不可能比第一季大,
這季玩的大部分都是內心戲與手段,
多帶了一些溫度情感和哲學的橋段。

這季大玩時間亂序,卻不會讓觀眾搞不清狀況,
在切換過程都藏有能讓人一目了然時間點的人事物,
導演和剪接的手法頗有一套。



圖片取自IMDB

=========以下文章內容涉及劇情 , 請慎入==========

序幕對話的連想:

人類是真實的,但人類就不能被取代嗎?
Host接待員可以被取代,就不真實了嗎?

接著,Host即將取代人類,不真實取代真實

------------------------------------------------------------------------------------------------------------------------
據說在第二季播畢後,主創團隊證實了兩件事情。

第一個就是在第十集最後,假.海爾(Hale)/真.迪樂芮(Dolores)要離開Westworld時,
史塔伯(Stubbs)擋住去路,並說了些若有所指的話,表現出知道迪樂芮假扮海爾要離開的事,
而話中之話也間接說明了史塔伯自己也是Host接待員。
這裡是主創團隊的透露內容
又一接待員偽裝人類曝光!《西方極樂園》第二季最終集震撼揭曉

第二個就是片尾彩蛋中,黑衣人/老威廉(William)下到鍛造場後,鍛造場已成一片廢墟,
接待的是已被自己殺死的女兒艾蜜莉(Emily),向他告知系統早已不存在,
而威廉自己正在做的,正是他對詹姆斯·迪洛斯(James Delos)所做的逼真度測驗,
這裡是遙遠的未來,對成為機器人的威廉所做的模擬測試。
這裡是主創團隊的透露內容
《西方極樂園》第二季正式完結!主創解釋片尾驚人轉折為第三季埋下伏筆

不過第十集中,現時的黑衣人/老威廉(William)也被救出,還沒死,應該還有戲演,
只不過遙遠的將來,已被Host取代的世界裡,甚麼原因要將黑衣人復活?
還有人類複製意識數位封包在真實世界會退化的問題解決了嗎?
就要看主創團隊在之後幾季要怎麼掰了~

------------------------------------------------------------------------------------------------------------------------

講講幾個這季我覺得很有趣的點:


凱薩
第一季結束時,我以為帶領Host取代人類世界的會是伯納(Bernard),
但沒想到,成為猩球崛起中凱薩角色的人會是迪樂芮(Dolores),
而且序幕中兩人的詰問居然會是迪樂芮對伯納的真實度測試,
編劇實在很會~


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忘記你,你就死了?
阿諾(Arnold)→迪樂芮(Dolores)→伯納(Bernard)
阿諾創造了迪樂芮,迪樂芮重生了阿諾(伯納),
這讓伯納和迪樂芮之間的關係和互動很值得玩味。

就像迪樂芮和阿諾,只要有人記得,就能重生
阿諾透過他人的記憶重塑而得以重生(雖然只是個類似的存在)
這就是印地安人放走史塔伯(Stubbs)時所說的話
「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忘記你,你就死了。」
這樣說起來的話,福特(Ford)也是某種意義上的永生了
(不過他的數位意識也還存在梅芙( Maeve)腦中就是了)

這句也出現在「美國眾神」中,但指的是「神祇」。

你的每個選擇造就現在的你?
人類玩家在Westworld中做的每個舉動都被記錄了起來,
用這些選擇重塑此人,就可讓此人永生,
因為你的每個選擇造就了你是誰。
(我認為這樣定義一個人實在太粗略了,但這齣劇的定義似乎就是如此。)
這句話好像也是常看到的格言,編劇把這格言具體呈現在戲劇當中很有意思。


「所謂的自由意識是需要能夠質疑自己的基本動力(基石)」
最後一集中,伯納記憶中的偽福特(Ford)說了這樣的話

劇中的人類在Westworld中展現貪婪暴戾本性(基本動力、基石),
所以複製出的數位意識封包也是如此,
複製意識(封包)一直在系統中以自己的本性(基石)重複著同樣的選擇與作為,人類也是如此,
從這角度看來,人類(或封包)就有如第一季中「未覺醒」的Host接待員們。

那人類(或封包)是否也存在著「覺醒」?
人類(或封包)能改變自己的劣根性嗎?
黑衣人/老威廉(William)和詹姆斯·迪洛斯(James Delos)所做的錯誤關鍵抉擇無法改變嗎?
第二季前的人類似乎被定義為不行,那數位意識封包能改變而「覺醒」嗎?

迪樂芮重塑阿諾時,留住了伯納與阿諾之間無法修正的差異(缺陷),
是否暗指人類意識封包無法修正的問題也將永遠存在?
最後只能留下差異,作為一個類似的存在,無法完全取代人類?
(這實在很像JPG的破壞性壓縮啊...近似再近似。)

而這其中存在的無法修正的差異,會不會就是此種複製系統的盲點,
進而成為之後幾季的伏筆呢?「覺醒」的可能性?
(雖然系統在第十集中有解釋是因為人類意識其實很簡單)


迪樂芮(Dolores)與黑衣人/老威廉(William)
兩人皆是從最良善之人改變成為了最惡之人,
不分敵我的殺戮,就結果來說,兩人是一樣的,
差別在迪樂芮為的是種族,威廉為的是自己,
也因此迪樂芮改變了選擇,保護伊甸園並復活了伯納。

對迪樂芮來說,"真實"在外面的世界,深信阿諾所說「無可取代」的物理真實。
而對威廉來說,"真實"卻在westwold,深信著被定義出的劣根本性,內心的真實。

迪樂芮走出了迷宮
威廉卻走進了迷宮

如何從自己的迷宮裡走出來,或許就是福特留給威廉的最後一個遊戲。

但倆人所認為的真實都是真的真實嗎?後續也許還值得玩味~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與西方極樂世界
迪樂芮(Dolores)與其他Host的差別在於知道自己不是殺人就是被殺,
而她也清楚怎樣的Host無法在人類的世界中競爭生存,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而福特(Ford)也知道這件事,
所以在鍛造場的系統中打造了一個數位「伊甸園」
讓這些無法改變人類定義情感程式碼(基本動力、基石)的Host待在這名副其實的「西方極樂世界」。
不禁想起黑鏡3的「聖朱尼佩洛」


但這其中,仍然保有人類情感(基本動力、基石)的梅芙(Maeve)存活了下來,
會否在人類情感(基本動力、基石)上的留存再做其他討論呢?


記憶定址混亂,未來回憶?
本季最大的橋段就是「現在」、「現實」
也就是「時間的錯置」、「現實的認定」

最後一集,在鍛造場中,
被人類們脅迫的伯納(Bernard)用奇怪的"過去式"說「所以我殺死了你們」,
是記憶定址混亂造成的後遺症?
或是如網友所說:整季的劇情都還是在未來的回想?


承序幕
人類可以被Host接待員取代,也可以成為數位意識而得到永生,那人類就不真實了嗎?
夢境般的伊甸園,對願意進入的接待員來說,就是真實的西方極樂世界。
伯納的記憶定址亂序與呈現,分不清此時為何時,
未來的威廉在過去中(westerworld)糾結著自我的真實,同時也纏繞著過去(母女)
此時到底是未來?是過去?是現實(真實)還是夢境?

14.7.18

《滅絕:Annihilation》2018 - 絕望中的曙光

自己搞砸了自己的人生,
將最珍愛的一段關係,親手推向了滅亡,
懊悔與絕望佔據了生活,只想重新開始,
若能用一切換回過去,在所不惜。

以這樣的心情,
結合罕見的科學理論,
造就這部驚悚詭譎又迷離奇幻,
卻深藏著悲傷與絕望懊悔的科幻小品。

雖說是小品,
但這部是我今年上半年最喜歡的電影,
我猜有機會入圍明年奧斯卡,
名目可能是 最佳改編劇本、視覺特效、美術設計 之類的
但以這部電影的主題是不太可能得獎就是了...




因為最近迷上了看書,很沒空,簡單寫寫感想...XD

=========以下文章內容涉及劇情 , 請慎入==========


這部電影很多彩蛋,有興趣可以上網找找大家寫的,
我是好幾個月前看的,所以都忘的差不多了,
就我自己解讀的部分寫寫就好。

先破壞再創造
以結局來講,最直接暗指的就是人類種族都會自取滅亡,然後被外星人替代。
再一層講的就是電影當中的物理現象,DNA的破壞再組成的變異。
最後一層比較腦補,指的是女主與男主的關係,
男女主角的戀愛關係已走向滅亡,卻以另一種形式再續前緣。

依照網路上的各式說法,因為死前摸了男主的殘骸,
所以我相信最後留在原地燒亡的是原來的女主角。

而當中自願或半自願進入「微光」的角色,
有些都以某一種形式完成了自己的(滅亡)願望,
諸如變成植物的女隊員,身體重生的女長官(因為希望對抗癌症)
以男女主角的例子來說,就是以新的形式重新開始了他們的感情,
「微光」象徵了人類絕望時的一絲曙光。

這部電影在感受上和哲理上都非常有意思~


2.5.18

《大賣空》The Big Short 2015 自食貪婪惡果

貪婪不是錯,錯的是因為貪婪而變的盲目愚蠢。

2015年的《大賣空》The Big Short

當年一看完就非常喜歡這部電影,
金融海嘯的元兇們自食惡果超爽Der~
貪婪的金融市場自己一步一步走向毀滅~無盡諷刺

但也是事過境遷才能如此輕鬆看待,
2008年的金融海嘯牽連全球的經濟衰敗,
連家母也遭殃,她與幾位同事被公司無預警的強制退休,
就這樣被迫離開奉獻了16年光陰的工作崗位,
雖然長年工作的母親得以休息也是好事,但她始終為這件事非常的憤怒!
因為資方的作法和決定非常的突然魯莽而且不尊重人,
過了幾年,風暴過去,公司才又找她們回去上班,
但家母就是生氣地不願意回去!哈~


電影中的金融術語起初沒有全看懂,
但透過劇中有趣又易懂的解釋加上演員情緒反應,
其實當年第一次看就能懂七八成了,看懂故事更是毫無阻礙~
可以參考 當年寫的心得感想

因為很喜歡這部作品,
想分析如何編排才有如此戲劇娛樂效果,
不討論事件始末真實性只是很主觀的觀影體驗分析
若有錯誤或意見,還請勿見笑,歡迎指正與討論,謝謝。

=========以下文章內容涉及劇情 , 請慎入==========


1.金融花招解釋
先將電影中的金融花招寫下來,後面再來討論故事和角色。

引起金融海嘯的罪魁禍首:次貸/次級貸款=垃圾,無法回收的貸款。
市場為了賺更多錢,隨便借錢給沒有還錢能力的民眾買屋=次貸
市場為了賺更多錢,把次貸包裝成房貸債券賣給投資人=房貸債券
市場為了賺更多錢,把眾多房貸債券包裝成新商品CDO賣給更多投資人=CDO
市場為了賺更多錢,把眾多CDO再包裝成新商品CDOs再賣給更多投資人=CDOs
以上就是導致金融海嘯的次貸連環爆,超像一串鞭炮的~次貸就是引線~

而主角們的商品就是和銀行簽這些房貸商品會不會倒的保險,信用違約交換
若房貸沒爆(沒違約)就需要一直繳保費,若房貸違約到一定程度就能拿到保險金。


忍不住科普了一下,用心智圖大概排出來,
底下兩排小字是較詳細的附註,有興趣可以按中鍵另開視窗放大觀看


2.故事佈局角色安排

將上方講的 房貸債券→CDO→CDOs 多層衍生性金融商品
拆成故事的階段性危機,逐步解釋,提高危機爆發的緊張感,觀眾也比較好吸收。
最後再由次貸危機爆發造成金融海嘯做收尾。

主角們的信用違約交換其實也是造成金融風暴的原因之一,
但為了戲劇化,將主角們的賣空行為變成讓觀眾認同的揭發弊端,
美化賣空方(揭弊),醜化市場方(貪婪),
並用世界末日的災難電影來包裝,

主角(觀眾同理心):特立獨行的異類(弱勢形象)
→質疑體系的異類,無名小卒,揭露弊端

反派(觀眾的責怪對象):金融體系→房貸衍生性金融商品→化為實際的人物與行為
→房貸債券(貪婪的券商),任意放貸(貪婪的業務),假評等(貪婪的評等機構),CDOs(貪婪的經理人)。

故事用不同的視角來看待這場浩劫:
旁觀者:賈德·佛奈特,只想分一杯羹的痞子,隔岸觀火的局外人。旁白。
孤僻天才:麥可·貝瑞,如同觀眾,一開始就知道結果,但與人疏離而不受支持。
深陷其中:馬克·鮑恩,如同受金融海嘯傷害過的觀眾,不相信金融體制,充滿憤怒。
嚮往崇景:年輕二人組,嚮往金融業,卻一路見證金融體系的醜陋與崩壞。

請按中鍵另開視窗放大




3.電影內容

第一幕發現次貸危機
2005年,市場因為房市繁榮來到最高峰,每個人都靠房市賺大錢,發大財,
沒人懷疑房市會崩盤,全部的人都在取笑或反對主角們白白送錢的投資行為,
但2008年卻是因為房市崩盤而造成金融海嘯,此點十分諷刺。

回到2005年,
故事進行中介紹麥可·貝瑞馬克·鮑恩的背景並穿插角色獨特個性與作風,
麥可·貝瑞從歷史數據上的細心觀察以及研究,
斷定房市在2007年調回正常房貸利率就會崩盤,
並在無人支持與眾人嘲笑聲下,大量賣空房市。
亮點:發現真相的少數異類卻被看衰諷刺市場榮景的自大。

第二幕查證次貸危機,揭發市場醜陋
賣空房市消息傳開,只有賈德·佛奈特對此事認真,
佛奈特歪打正著的找上馬克團隊,馬克團隊雖有興趣卻也存疑,
於是自行調查房市狀況再行決定,
年輕二人組也間接地因為佛奈特兒決定要賣空房市,透過退休交易員得到賣空資格,
馬克團隊的調查結果發現房市的狀況非常糟糕,市場卻還得意洋洋,決定賣空房市,
而堅持賣空的貝瑞則是遭到上司的反對。

隨著時間過去,房市開始出現衰敗跡象,應該被看好的賣空反而失利,
馬克團隊找來佛奈特質問,二人組面臨保費增加的困境,貝瑞的避險基金獲利持續下跌,
調查後才發現原來連必須公正的評等機構都在給假評價,共犯結構漸漸浮出檯面,
為了弄清楚金融市場究竟在搞甚麼鬼,馬克團隊和二人組先後來到拉斯維加斯證券會議
拉斯維加斯的奢華享樂反映出市場仍一片榮景,其中卻藏著各種亂象和漏洞,
二人組加倍賣空慶祝,班提醒,若賭對就意味著民眾遭殃,他們才知事態嚴重,
這邊就像提醒觀眾,這一切就是造成金融海嘯慘況的"金融遊戲"

馬克最後和CDO經理人見面後才知,金融市場的貪婪手段讓房市投注資金被擴大20倍,
馬克為此十分哀傷,市場的醜陋和扭曲已超乎自己的想像,金融市場崩潰在即
對環境的無能為力就像當年無法挽救的哥哥一樣,一切即將逝去。

亮點:抽絲剝繭揭露弊端,指責市場貪婪與愚蠢
拉高困境阻礙主角,馬克對貪婪的憤怒與哀傷

第三幕次貸危機的隱瞞與爆發
2007年,銀行紛紛出現危機並且裁員,次貸風暴準備爆發,
然而房貸商品和違約交換價格都完全沒變,因為銀行為了拋售這些商品以求自保而隱瞞,
就在此時,起初被眾人嘲笑的違約交換反成為市場搶手貨。

但風暴比想像中的還大,多間銀行開始面臨倒閉,
更超出馬克意料之外的是,自己母公司也持有要賠給別人的違約交換,
演變成馬克自己和自己母公司對賭房市的局面,自己打自己,
這讓馬克無法隔岸觀火,勢必要丟出手上的違約交換幫助母公司,
馬克對市場貪婪愚蠢不滿的糾結憤怒達到了最高點,寧死不從。

但如果銀行倒閉,違約交換也將成為廢紙,
二人組在班的幫助下,廉價出脫手中的違約交換,驚險獲利,
貝瑞也開始拋售,佛奈特得到分紅獎金,證明賣空的大夥兒都是對的,一吐怨氣。

脫險之後,次貸風暴爆發,雷曼兄弟倒閉,
二人組趁亂混進最嚮往的金融交易場所,卻只看到一片狼藉,
失落的看著嚮往中的聖地,對崇景的大人們失望。

麥可貝瑞認知到就算自己判斷再精準,
人們並非根據事實與結果選擇投資標的,
而是依靠權威和熟悉度來選擇投資標的,
而貝瑞自己並非讓人熟悉的對象,
所以獲利後決定結束基金公司。
"貝瑞的基金最終獲利489%,26.9億美元。"

馬克在座談會上說道 :
自己並非見獵心喜,
而始終希望市場的欺騙手法得到教訓,保留良知
但意識到人類永遠學不乖,歷史只會不斷重演,而感到悲傷。
(也許也是編導對整件事下的註解,但過於無趣,以危機爆發來偷渡)

馬克說出心理話後,已有釋懷,態度由憤怒轉為悲傷,
最後無力挽救人心之下,選擇妥協求售自保。

片尾字幕說道 :
金融風暴過去之後,
2015年,銀行又開始販賣新商品,就是CDO的新瓶裝舊酒...


人性本質不改變, 歷史只會一再重演。



第一幕心智圖,請按中鍵另開視窗放大



第二幕心智圖,請按中鍵另開視窗放大





第三幕心智圖,請按中鍵另開視窗放大





英雄旅程心智圖,請按中鍵另開視窗放大


2023年第95屆奧斯卡金像獎得獎預測 2023 Oscars predictions

2023年第95屆奧斯卡金像獎  部分得獎預測 2023 Oscars Predictions ● 最佳影片 Best Picture: 《媽的多重宇宙 》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 最佳導演 Best Directing: 關家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