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1.18

《凱文怎麼了》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2011 - 無法擋的烈焰紅

最近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想起這部很久以前還沒看的電影。

結果電影看到一半才發現飾演凱文的是《怪獸與牠們的產地》中的魁登斯,
難怪會找他來演魁登斯,這兩個角色還蠻雷同的。

這部電影的導演拍得很棒,情緒各方面描繪都很細膩,很棒的電影。
是一部關於恐怖情人的電影(大誤)。



電影看完上網看了些影評,好像都沒有寫出導演想傳達的訊息,
感想都跟我不太一樣。

這篇是我唯一認同的評,寫得很棒~(文章內容有雷)

〈凱文怎麼了?/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小說心得

雖然是小說心得,但跟我的電影心得很接近!



=========以下文章內容涉及劇情 , 請慎入==========

最後講點自己的腦補:

電影開頭,鮮紅番茄祭的慶典,明明是慶典,氣氛卻十分詭異,背景聲是擁擠吵雜的人聲,沒有喜悅,也沒有人在笑,只有衝突,唯一在笑的是被高高舉起,被擁戴並沉浸在鮮紅衝突中的伊娃。
電影最後,凱文走出學校,在紅色警笛燈照射下驕傲地舉起雙手,背景聲一樣是擁擠吵雜的人聲,卻隱約聽到了歡呼與掌聲,唯一在笑的是沉浸在鮮紅衝突中(殺戮)、被群眾關注的凱文。

而銜接著兩者的是草皮灑水器的啪啪聲,與月光下的門簾。
以及 
門簾外的景象。

電影原名為"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凱文怎麼了?
整部電影卻都是在描繪伊娃的心境,

伊娃總是壓抑自己心中的紅色衝突,就像她拚命刮除的房子紅漆,
凱文從小就看透伊娃一切的違心,也明白伊娃從不希望自己出生,
凱文就像伊娃心中的紅色衝突。不承認也無法抹除。

凱文就是伊娃,伊娃壓抑著凱文,但凱文只想要伊娃的"真心"關注。
  「獄中探視,伊娃:那是什麼傷疤? 凱文:喔~那可是妳唯一一次真心呢~」

2.9.18

《海洋奇緣》Moana 2016 - 套公式也很好看的動畫電影



過了很久才看這部其實蠻有興趣的動畫電影,比想像中好看又有趣~

畫面細緻、色調大膽
角色鮮活、討人喜歡
結構簡單、節奏明快
音樂動人、旋律激昂
笑點總是適時又恰當
結局意外又畫龍點睛

就算主結構是套公式
依然可以讓觀眾著迷
有驚喜有感動又激勵

得到感想:
不需拒絕公式,善用公式讓故事活起來。

=========以下文章內容涉及劇情 , 請慎入==========

這部動畫電影的劇情結構就是標準的神話"英雄旅程",
幾乎完全相符坎伯《千面英雄》裡的英雄旅程大綱,
不過我是從佛格勒《作家之路》書中看到的,
佛格勒的英雄旅程大綱修改自坎伯,也很符合~

====先講故事目標====

我以前在各種電影中都會看到故事目標有外在和內在,但感覺有點難界定。

而李洛克很清楚的定義出 「低層次目標」、「高層次目標」,好懂也好記。


而《海洋奇緣》的目標,在我看來是如此:

低層次目標:小島的存活、塔菲緹之心
高層次目標:知道自己是誰、認識真正的自己

====故事旅程====
---------------------
《作家之路》英雄旅程十二階段
(1)平凡世界
小島生活
(2)歷險的召喚
小島滅亡危機、大海召喚
(3)拒絕召喚
和小豬出海失敗、父親阻撓
(4)遇上師傅
塔拉祖母鼓勵與解惑
(5)跨越第一道門檻
塔拉祖母的推力與先人的船,成功出海
(6)試煉,盟友,敵人
毛伊難搞、莫娜的大海同伴、海盜
(7)進逼洞穴最深處
第二道門檻→海底洞穴拿魚鉤
(8)苦難折磨
怪物國度、大螃蟹塔馬托
(9)獎賞
得到魚鉤、跨越毛伊的過往與內心、和解
(10)回歸之路
第三道門檻→挑戰帖卡失敗,決裂
(11)復甦
塔拉祖母,找回勇氣,越過帖卡
(12)帶著仙丹妙藥歸返
航海技術、幫族人找回"真正的自己"
---------------------
上面是套入公式的各階段,接下來講講我的看法:

觸發:小島存活→困境1:毛伊、海盜→困境2:螃蟹、魚鉤→困境3:帖卡→結局
責任、邁出兩難→莫娜與毛伊不合——→跨越毛伊內心———→挫折、決裂—→真正跨越


觸發
反(阻力):父親的阻饒(沒勇氣跨越礁岩)、對族人的責任
正(推力):大海、嚮往、塔拉祖母,智者導引,支持者、航海族真相,找回"真正的自己"
踏上旅程

困境1:毛伊、海盜(雜兵)
變形者 毛伊 自傲、不配合
目標相左、不互信、看輕、
教航海技能

進入怪物國度入口前,毛伊拿"嘿嘿"諷莫娜是弱雞、膽小鬼
呆頭雞"嘿嘿"象徵莫娜的害怕、懦弱、恐懼、沒有方向

困境2:螃蟹 塔馬托(小魔王)
拿回魚鉤後,面對毛伊的失常
毛伊的背景、想要人類愛戴的原因、動力
莫娜讓毛伊認識"真正的自己"、靠的是自己、拾回勇氣
兩人終於互信、目標一致
毛伊鼓勵莫娜
大海希望莫娜帶領族人重回海洋

困境3:帖卡(大魔王)
面臨巨大挫折,兩人分道揚鑣,決裂(最大困境)
莫娜失去信心、信仰,祖母出現、拾回勇氣
再次迎戰帖卡
莫娜對艙裡的呆頭雞訓話"因為你是一隻雞(懦夫)"(向懦弱或毛伊示威)
毛伊歸來救援,不再執著魚鉤,相信自己的力量,
毛伊不靠魔法魚鉤,自身對抗帖卡的勇氣(真正的跨越)
莫娜發現帖卡就是失去心的塔菲緹(完全讓我想到《魔法公主》中失去頭的山獸神)
莫娜幫塔菲緹找回"真正的自己"

莫娜回家,幫助族人認識"真正的自己",重回海洋。

====角色原型====
英雄:莫娜
智叟:塔拉祖母
變形者:毛伊

英雄和智者的定位,大部分的觀眾應該都很清楚,就不多講了。
有意思的是變形者毛伊,非常符合書裡的定位~

《作家之路》一書中是這樣描述變形者的:
變形者本質上也許飄忽不定、變化無常,當你正準備把它看個仔細,
它的外在和性格卻說變就變。
就英雄的觀點而言,他們的主要特點就是一變再變。
變形者的外表和心情都變幻莫測,讓英雄和觀眾難以捉摸。
他們會誤導英雄令人猜來猜去,他們的忠誠度也有待商榷。
---------------------------------------------------------------------------------------
相當符合毛伊的形象~~

----------結語-----------
結構公式老套卻能成功好看的原因,
畫面CG等技術方面不談(談不出來)
對我來說,最愛的部分就是角色,
每個角色都非常鮮明活脫,
尤其是大螃蟹 塔馬托,
那首非常洗腦的主題曲"Shiny",KTV模式搭配戰鬥更是一絕,
讓愛炫耀又小惡劣的個性完全呈現,讓人印象深刻,
困境緊張感、螃蟹個性呈現、毛伊身世線索、莫娜機智,全部一同描述,
節奏相當緊湊,完全不浪費時間,這段非常精采!!

莫娜和毛伊的情緒起伏與個性展現也都相當鮮明,兩人的互動十分有趣。
角色的衝突,毛伊的不合作、莫娜的不知所措,
用相當輕鬆幽默的方式呈現並排解。

不斷穿插的小笑料也非常的適時適量又適當,就算僅僅只是個動作或現象。
例:高潮後的冷場、無趣的教學講解時、吵架或戰鬥的緊張時。

而所有重大角色和事件的目標、莫娜、毛伊、塔菲緹和族人,
最後都圍繞並堆積起了同一個故事目標"找自己"。
一個完整而讓人舒適的簡單圓滿。

10.8.18

2017日劇《東京女子圖鑑》 -所謂的幸福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
全球各地的消息從四面八方無孔不入的充斥我們的生活視野,
別人怎麼說?
別人怎麼看?
別人怎麼過?
重新詮釋了幸福的定義,
夢想就像漂在卡布奇諾表面的那片虛浮奶泡,
從此後,這世上再也沒有所謂知足這件事。

《東京女子圖鑑》是部相當好看的日劇~
十分寫實的描繪都會女性,沒批判沒鼓勵,
只將都會女性面臨的現實,無奈中的無奈,
驅動的嚮往與付出的代價,都寫實的呈現。

襯托出都會女性勇敢追夢與打不倒的韌性,
血淋淋地描繪資本主義下的貧富差距困境,
也隱約感覺到日本父權社會下女性的悲催,
用婚姻宣示幸福的表徵大過於其實質意義。

人類的七原罪(傲慢,嫉妒,憤怒,懶惰,貪婪,暴食,色慾)
從很多角度來看,根本是使人類進步的最大「原動力」。
例如智慧型手機的出現就是化身為「方便」的「懶惰」,
這齣日劇則是將「嫉妒」與「貪婪」化身為「奮戰」。

以前的世代為了生存而奮戰,現今世代為了進步更加奮戰,
在這個不愁吃、不愁穿的世代,我們依舊吃不飽、穿不暖。
因為各種原罪始終是人類活著的最大原動力。
越原始的驅動帶來越大的力量!

將毫不掩飾的虛榮心帶到最表層來發動進步的力量吧!


中國向該劇編導所做的訪談
獨家全文:《東京女子圖鑑》創作談
《東京女子圖鑑》導演:女性要認識到,人生靠自己來選擇


圖片取自IMDB
---------------------------------------------------------------------------------------------------------
然而羨慕忌妒和對成就的嚮往是不分男女的,
在2017的電影《人生剩利組》中一樣可以看到,

無視自己的順遂人生,只羨慕別人的好,
但不同的人生就要付出不同的代價,別人看不到而已。

---------------------------------------------------------------------------------------------------------
另外也想到2006年的《穿著Prada的惡魔》

灰姑娘在職場的努力,虛華的誘惑,進而見識到社會現實,在現實與人性間抉擇,
《東京女子圖鑑》很像該片在日本都會女性身上的延伸討論,
拿掉了童話般的夢幻美好,取而代之的是現實殘酷困境,
耐人尋味的都會寫實...

---------------------------------------------------------------------------------------------------------
有朋友提到類似題材的台劇 2016 植劇場《荼蘼》

內容在講現今台灣女性同時面臨為家庭犧牲的傳統婦女與事業上自我實現的困難抉擇,
《荼蘼》就如一般公視劇一樣,鋪陳節奏緩慢而抑鬱,用拖戲來鋪情緒感覺,
方案A和B的穿插剪接有時容易讓人誤會,方案AB的情緒引導(誤導)目的頗刻意,
但如此堆積出的情緒到最後結局時,的確就有讓人解放的感覺~(如果撐得到看完的話)
場景拍攝等等看得出經費有限,加上劇本等若多加琢磨其實不會輸日韓劇太多。

方案A中女性追求自我實現的事業場面和橋段不時都會想到《東京女子圖鑑》,
《東》劇就像是《荼蘼》中方案A的精華加強版,再加入各式日本社會和職場的現象,
《東》劇一樣有呈現AB選擇,但都藏在故事背後,而直接強調綾所"想要得到"的慾望,
《東》劇應該多少有受到《荼蘼》的啟發或影響。(純屬個人錯覺,別砲我)
但《荼蘼》著重在「犧牲」與「自我」,《東》劇則著重在「羨慕」與「虛華」。

---------------------------------------------------------------------------------------------------------

回到《東京女子圖鑑》
到底「幸福」
是沒有毛邊的衣物還是互相扶持的伴侶?
攀權附貴的虛華地位還是情感上的富足?
虛榮繁華和平凡知足之間該如何權衡?
心中的秤永遠無法平衡,也沒有正確答案。

個人覺得心靈情感上的寄託和滿足遠遠比物慾來的有用,
不單指男女情感,親情、友情、認同、工作與社會成就,
找到自己的價值遠比虛華地位踏實,而且更容易飽足,
若永遠把焦點放在羨慕他人的虛華,當然得不到滿足。

《東》劇雖也帶著諷刺,
但不做過度的批判,
讓觀眾自己看著,想著,
因此顯得相當有真實感~
但該劇編導在訪談中都沒提及這些,
就當作是我自己在藍色窗簾囉~

=========以下文章內容涉及劇情 , 請慎入==========


三軒茶屋的直樹,
是綾唯一一次真心說出「幸福」的時刻,
但面對如此簡單的幸福與快樂,卻更動搖了綾心中的不安。

最後幾集的綾,有更高的收入與地位,讓人羨慕的夢想也實現了~
住在更好的房子穿更好的衣服,但看到的卻仍然是"起毛邊"的高級大衣

第三集中做決定前的綾在章魚燒攤前,
看到一對老情侶吃著章魚燒的矬樣,
不經看到自己的將來。

但是,是哪個角度的自己?
不顧他人眼光的偕老相伴?
還是成為眾人羨慕的焦點?

一但決定了就無法回頭,就像和惡魔簽了交換契約一樣~



(第六集)
銀座和服店老闆:「用木盒裝空也的最中餅,木盒雖然看起來氣派但是會沾上氣味」
熟練華麗的優美台詞,老闆人卻有如遊戲NPC般的沒有情感,沒有同理,
直接批評綾的穿著,不顧綾的意願直接將對方變成老闆自己要的樣子,
細心的觀察到女方鞋子尺寸,為的也是老闆自己的面子,
但綾也因此而走進了華麗的殿堂,更進一步的長大了.....嗎?
(第十集)
綾:「就像用木盒裝空也的最中餅,會被認為不懂裝懂對吧?」
洋介:「不,說到和菓子還是要虎屋吧~」
綾:「啊~因為是在港區嘛~」
洋介:「虎屋是全國連鎖的~」



財富和地位的加持就像木盒一樣,
穿得再漂亮也無法改變妳是誰這件事實(出生),
綾和"心目中"有錢人的距離依然沒有拉近~
也許"嚮往"就是如此吧~
就像"明天"永遠到不了~
在驢子面前釣一根紅蘿蔔,就能永遠的往前了~


「說到底就是資本主義的末路嘛,差距擴大的貧富社會,
普通的女性不管多努力得到的都是極限的
以為跟大家一樣都是青蛙,其實大家都是公主呢,
青蛙是不能去舞會的,青蛙就跟青蛙同伴們一起在田裡呱呱叫就好。」

被井底之蛙講成青蛙,還真是不好受呢~(導演挑演員挑的很機車,講完還伸舌頭...)
是應該有自知之明的甘願認份現在的處境?
還是像隻打不死的蟑螂向更高的目標繼續奮戰?


綾永遠比不上"出生就是公主"的朋友,
就像再怎麼努力也贏不過富二代的"涼",
"涼"非常憤世忌俗,因為比綾更早經歷了這些,
知道再怎麼努力也是白費,永遠無法出頭,
(結局:涼去四國種樹,開創了非政府組織並活躍於此(看清現實))
無法做到如"綾"一般的更加現實,在和綾聯誼時,
"涼"就是一個"已經壞掉"的綾,才會如此偏激多話討人厭~
兩人的處境和心境很相似~(涼完全知道綾不願意被請客的心態)
個人私心認為倆人根本天生一對~


涼:「妳現在還覺得東京閃閃發亮嗎?





15.7.18

《西方極樂園 Westworld》第二季The Door - 真實是甚麼?

迪樂芮(Dolores):什麼是真實的?
阿諾(Arnold):那些...不可取代的
(迪樂芮感到困惑)
阿諾:這回答似乎不能滿足妳
迪樂芮:因為它並不完全是實話


西方極樂園 第二季 以伯納和迪樂芮的對話拉開序幕
這段涵義深遠的對話,果不其然地貫穿了第二季的主軸

本想這季應該沒什麼爆點,劇情會穩定走向終點,
沒想到主創卻能玩出更多的哲理和疑問,
跟第一季一樣,最後還是能讓觀眾驚喜,
但也跟第一季一樣,中間很多不必要的劇情拖戲,
至少可以砍掉一半...

腥羶色的程度沒有第一季多,
衝擊感當然也不可能比第一季大,
這季玩的大部分都是內心戲與手段,
多帶了一些溫度情感和哲學的橋段。

這季大玩時間亂序,卻不會讓觀眾搞不清狀況,
在切換過程都藏有能讓人一目了然時間點的人事物,
導演和剪接的手法頗有一套。



圖片取自IMDB

=========以下文章內容涉及劇情 , 請慎入==========

序幕對話的連想:

人類是真實的,但人類就不能被取代嗎?
Host接待員可以被取代,就不真實了嗎?

接著,Host即將取代人類,不真實取代真實

------------------------------------------------------------------------------------------------------------------------
據說在第二季播畢後,主創團隊證實了兩件事情。

第一個就是在第十集最後,假.海爾(Hale)/真.迪樂芮(Dolores)要離開Westworld時,
史塔伯(Stubbs)擋住去路,並說了些若有所指的話,表現出知道迪樂芮假扮海爾要離開的事,
而話中之話也間接說明了史塔伯自己也是Host接待員。
這裡是主創團隊的透露內容
又一接待員偽裝人類曝光!《西方極樂園》第二季最終集震撼揭曉

第二個就是片尾彩蛋中,黑衣人/老威廉(William)下到鍛造場後,鍛造場已成一片廢墟,
接待的是已被自己殺死的女兒艾蜜莉(Emily),向他告知系統早已不存在,
而威廉自己正在做的,正是他對詹姆斯·迪洛斯(James Delos)所做的逼真度測驗,
這裡是遙遠的未來,對成為機器人的威廉所做的模擬測試。
這裡是主創團隊的透露內容
《西方極樂園》第二季正式完結!主創解釋片尾驚人轉折為第三季埋下伏筆

不過第十集中,現時的黑衣人/老威廉(William)也被救出,還沒死,應該還有戲演,
只不過遙遠的將來,已被Host取代的世界裡,甚麼原因要將黑衣人復活?
還有人類複製意識數位封包在真實世界會退化的問題解決了嗎?
就要看主創團隊在之後幾季要怎麼掰了~

------------------------------------------------------------------------------------------------------------------------

講講幾個這季我覺得很有趣的點:


凱薩
第一季結束時,我以為帶領Host取代人類世界的會是伯納(Bernard),
但沒想到,成為猩球崛起中凱薩角色的人會是迪樂芮(Dolores),
而且序幕中兩人的詰問居然會是迪樂芮對伯納的真實度測試,
編劇實在很會~


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忘記你,你就死了?
阿諾(Arnold)→迪樂芮(Dolores)→伯納(Bernard)
阿諾創造了迪樂芮,迪樂芮重生了阿諾(伯納),
這讓伯納和迪樂芮之間的關係和互動很值得玩味。

就像迪樂芮和阿諾,只要有人記得,就能重生
阿諾透過他人的記憶重塑而得以重生(雖然只是個類似的存在)
這就是印地安人放走史塔伯(Stubbs)時所說的話
「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忘記你,你就死了。」
這樣說起來的話,福特(Ford)也是某種意義上的永生了
(不過他的數位意識也還存在梅芙( Maeve)腦中就是了)

這句也出現在「美國眾神」中,但指的是「神祇」。

你的每個選擇造就現在的你?
人類玩家在Westworld中做的每個舉動都被記錄了起來,
用這些選擇重塑此人,就可讓此人永生,
因為你的每個選擇造就了你是誰。
(我認為這樣定義一個人實在太粗略了,但這齣劇的定義似乎就是如此。)
這句話好像也是常看到的格言,編劇把這格言具體呈現在戲劇當中很有意思。


「所謂的自由意識是需要能夠質疑自己的基本動力(基石)」
最後一集中,伯納記憶中的偽福特(Ford)說了這樣的話

劇中的人類在Westworld中展現貪婪暴戾本性(基本動力、基石),
所以複製出的數位意識封包也是如此,
複製意識(封包)一直在系統中以自己的本性(基石)重複著同樣的選擇與作為,人類也是如此,
從這角度看來,人類(或封包)就有如第一季中「未覺醒」的Host接待員們。

那人類(或封包)是否也存在著「覺醒」?
人類(或封包)能改變自己的劣根性嗎?
黑衣人/老威廉(William)和詹姆斯·迪洛斯(James Delos)所做的錯誤關鍵抉擇無法改變嗎?
第二季前的人類似乎被定義為不行,那數位意識封包能改變而「覺醒」嗎?

迪樂芮重塑阿諾時,留住了伯納與阿諾之間無法修正的差異(缺陷),
是否暗指人類意識封包無法修正的問題也將永遠存在?
最後只能留下差異,作為一個類似的存在,無法完全取代人類?
(這實在很像JPG的破壞性壓縮啊...近似再近似。)

而這其中存在的無法修正的差異,會不會就是此種複製系統的盲點,
進而成為之後幾季的伏筆呢?「覺醒」的可能性?
(雖然系統在第十集中有解釋是因為人類意識其實很簡單)


迪樂芮(Dolores)與黑衣人/老威廉(William)
兩人皆是從最良善之人改變成為了最惡之人,
不分敵我的殺戮,就結果來說,兩人是一樣的,
差別在迪樂芮為的是種族,威廉為的是自己,
也因此迪樂芮改變了選擇,保護伊甸園並復活了伯納。

對迪樂芮來說,"真實"在外面的世界,深信阿諾所說「無可取代」的物理真實。
而對威廉來說,"真實"卻在westwold,深信著被定義出的劣根本性,內心的真實。

迪樂芮走出了迷宮
威廉卻走進了迷宮

如何從自己的迷宮裡走出來,或許就是福特留給威廉的最後一個遊戲。

但倆人所認為的真實都是真的真實嗎?後續也許還值得玩味~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與西方極樂世界
迪樂芮(Dolores)與其他Host的差別在於知道自己不是殺人就是被殺,
而她也清楚怎樣的Host無法在人類的世界中競爭生存,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而福特(Ford)也知道這件事,
所以在鍛造場的系統中打造了一個數位「伊甸園」
讓這些無法改變人類定義情感程式碼(基本動力、基石)的Host待在這名副其實的「西方極樂世界」。
不禁想起黑鏡3的「聖朱尼佩洛」


但這其中,仍然保有人類情感(基本動力、基石)的梅芙(Maeve)存活了下來,
會否在人類情感(基本動力、基石)上的留存再做其他討論呢?


記憶定址混亂,未來回憶?
本季最大的橋段就是「現在」、「現實」
也就是「時間的錯置」、「現實的認定」

最後一集,在鍛造場中,
被人類們脅迫的伯納(Bernard)用奇怪的"過去式"說「所以我殺死了你們」,
是記憶定址混亂造成的後遺症?
或是如網友所說:整季的劇情都還是在未來的回想?


承序幕
人類可以被Host接待員取代,也可以成為數位意識而得到永生,那人類就不真實了嗎?
夢境般的伊甸園,對願意進入的接待員來說,就是真實的西方極樂世界。
伯納的記憶定址亂序與呈現,分不清此時為何時,
未來的威廉在過去中(westerworld)糾結著自我的真實,同時也纏繞著過去(母女)
此時到底是未來?是過去?是現實(真實)還是夢境?

14.7.18

《滅絕:Annihilation》2018 - 絕望中的曙光

自己搞砸了自己的人生,
將最珍愛的一段關係,親手推向了滅亡,
懊悔與絕望佔據了生活,只想重新開始,
若能用一切換回過去,在所不惜。

以這樣的心情,
結合罕見的科學理論,
造就這部驚悚詭譎又迷離奇幻,
卻深藏著悲傷與絕望懊悔的科幻小品。

雖說是小品,
但這部是我今年上半年最喜歡的電影,
我猜有機會入圍明年奧斯卡,
名目可能是 最佳改編劇本、視覺特效、美術設計 之類的
但以這部電影的主題是不太可能得獎就是了...




因為最近迷上了看書,很沒空,簡單寫寫感想...XD

=========以下文章內容涉及劇情 , 請慎入==========


這部電影很多彩蛋,有興趣可以上網找找大家寫的,
我是好幾個月前看的,所以都忘的差不多了,
就我自己解讀的部分寫寫就好。

先破壞再創造
以結局來講,最直接暗指的就是人類種族都會自取滅亡,然後被外星人替代。
再一層講的就是電影當中的物理現象,DNA的破壞再組成的變異。
最後一層比較腦補,指的是女主與男主的關係,
男女主角的戀愛關係已走向滅亡,卻以另一種形式再續前緣。

依照網路上的各式說法,因為死前摸了男主的殘骸,
所以我相信最後留在原地燒亡的是原來的女主角。

而當中自願或半自願進入「微光」的角色,
有些都以某一種形式完成了自己的(滅亡)願望,
諸如變成植物的女隊員,身體重生的女長官(因為希望對抗癌症)
以男女主角的例子來說,就是以新的形式重新開始了他們的感情,
「微光」象徵了人類絕望時的一絲曙光。

這部電影在感受上和哲理上都非常有意思~


2.5.18

《大賣空》The Big Short 2015 自食貪婪惡果

貪婪不是錯,錯的是因為貪婪而變的盲目愚蠢。

2015年的《大賣空》The Big Short

當年一看完就非常喜歡這部電影,
金融海嘯的元兇們自食惡果超爽Der~
貪婪的金融市場自己一步一步走向毀滅~無盡諷刺

但也是事過境遷才能如此輕鬆看待,
2008年的金融海嘯牽連全球的經濟衰敗,
連家母也遭殃,她與幾位同事被公司無預警的強制退休,
就這樣被迫離開奉獻了16年光陰的工作崗位,
雖然長年工作的母親得以休息也是好事,但她始終為這件事非常的憤怒!
因為資方的作法和決定非常的突然魯莽而且不尊重人,
過了幾年,風暴過去,公司才又找她們回去上班,
但家母就是生氣地不願意回去!哈~


電影中的金融術語起初沒有全看懂,
但透過劇中有趣又易懂的解釋加上演員情緒反應,
其實當年第一次看就能懂七八成了,看懂故事更是毫無阻礙~
可以參考 當年寫的心得感想

因為很喜歡這部作品,
想分析如何編排才有如此戲劇娛樂效果,
不討論事件始末真實性只是很主觀的觀影體驗分析
若有錯誤或意見,還請勿見笑,歡迎指正與討論,謝謝。

=========以下文章內容涉及劇情 , 請慎入==========


1.金融花招解釋
先將電影中的金融花招寫下來,後面再來討論故事和角色。

引起金融海嘯的罪魁禍首:次貸/次級貸款=垃圾,無法回收的貸款。
市場為了賺更多錢,隨便借錢給沒有還錢能力的民眾買屋=次貸
市場為了賺更多錢,把次貸包裝成房貸債券賣給投資人=房貸債券
市場為了賺更多錢,把眾多房貸債券包裝成新商品CDO賣給更多投資人=CDO
市場為了賺更多錢,把眾多CDO再包裝成新商品CDOs再賣給更多投資人=CDOs
以上就是導致金融海嘯的次貸連環爆,超像一串鞭炮的~次貸就是引線~

而主角們的商品就是和銀行簽這些房貸商品會不會倒的保險,信用違約交換
若房貸沒爆(沒違約)就需要一直繳保費,若房貸違約到一定程度就能拿到保險金。


忍不住科普了一下,用心智圖大概排出來,
底下兩排小字是較詳細的附註,有興趣可以按中鍵另開視窗放大觀看


2.故事佈局角色安排

將上方講的 房貸債券→CDO→CDOs 多層衍生性金融商品
拆成故事的階段性危機,逐步解釋,提高危機爆發的緊張感,觀眾也比較好吸收。
最後再由次貸危機爆發造成金融海嘯做收尾。

主角們的信用違約交換其實也是造成金融風暴的原因之一,
但為了戲劇化,將主角們的賣空行為變成讓觀眾認同的揭發弊端,
美化賣空方(揭弊),醜化市場方(貪婪),
並用世界末日的災難電影來包裝,

主角(觀眾同理心):特立獨行的異類(弱勢形象)
→質疑體系的異類,無名小卒,揭露弊端

反派(觀眾的責怪對象):金融體系→房貸衍生性金融商品→化為實際的人物與行為
→房貸債券(貪婪的券商),任意放貸(貪婪的業務),假評等(貪婪的評等機構),CDOs(貪婪的經理人)。

故事用不同的視角來看待這場浩劫:
旁觀者:賈德·佛奈特,只想分一杯羹的痞子,隔岸觀火的局外人。旁白。
孤僻天才:麥可·貝瑞,如同觀眾,一開始就知道結果,但與人疏離而不受支持。
深陷其中:馬克·鮑恩,如同受金融海嘯傷害過的觀眾,不相信金融體制,充滿憤怒。
嚮往崇景:年輕二人組,嚮往金融業,卻一路見證金融體系的醜陋與崩壞。

請按中鍵另開視窗放大




3.電影內容

第一幕發現次貸危機
2005年,市場因為房市繁榮來到最高峰,每個人都靠房市賺大錢,發大財,
沒人懷疑房市會崩盤,全部的人都在取笑或反對主角們白白送錢的投資行為,
但2008年卻是因為房市崩盤而造成金融海嘯,此點十分諷刺。

回到2005年,
故事進行中介紹麥可·貝瑞馬克·鮑恩的背景並穿插角色獨特個性與作風,
麥可·貝瑞從歷史數據上的細心觀察以及研究,
斷定房市在2007年調回正常房貸利率就會崩盤,
並在無人支持與眾人嘲笑聲下,大量賣空房市。
亮點:發現真相的少數異類卻被看衰諷刺市場榮景的自大。

第二幕查證次貸危機,揭發市場醜陋
賣空房市消息傳開,只有賈德·佛奈特對此事認真,
佛奈特歪打正著的找上馬克團隊,馬克團隊雖有興趣卻也存疑,
於是自行調查房市狀況再行決定,
年輕二人組也間接地因為佛奈特兒決定要賣空房市,透過退休交易員得到賣空資格,
馬克團隊的調查結果發現房市的狀況非常糟糕,市場卻還得意洋洋,決定賣空房市,
而堅持賣空的貝瑞則是遭到上司的反對。

隨著時間過去,房市開始出現衰敗跡象,應該被看好的賣空反而失利,
馬克團隊找來佛奈特質問,二人組面臨保費增加的困境,貝瑞的避險基金獲利持續下跌,
調查後才發現原來連必須公正的評等機構都在給假評價,共犯結構漸漸浮出檯面,
為了弄清楚金融市場究竟在搞甚麼鬼,馬克團隊和二人組先後來到拉斯維加斯證券會議
拉斯維加斯的奢華享樂反映出市場仍一片榮景,其中卻藏著各種亂象和漏洞,
二人組加倍賣空慶祝,班提醒,若賭對就意味著民眾遭殃,他們才知事態嚴重,
這邊就像提醒觀眾,這一切就是造成金融海嘯慘況的"金融遊戲"

馬克最後和CDO經理人見面後才知,金融市場的貪婪手段讓房市投注資金被擴大20倍,
馬克為此十分哀傷,市場的醜陋和扭曲已超乎自己的想像,金融市場崩潰在即
對環境的無能為力就像當年無法挽救的哥哥一樣,一切即將逝去。

亮點:抽絲剝繭揭露弊端,指責市場貪婪與愚蠢
拉高困境阻礙主角,馬克對貪婪的憤怒與哀傷

第三幕次貸危機的隱瞞與爆發
2007年,銀行紛紛出現危機並且裁員,次貸風暴準備爆發,
然而房貸商品和違約交換價格都完全沒變,因為銀行為了拋售這些商品以求自保而隱瞞,
就在此時,起初被眾人嘲笑的違約交換反成為市場搶手貨。

但風暴比想像中的還大,多間銀行開始面臨倒閉,
更超出馬克意料之外的是,自己母公司也持有要賠給別人的違約交換,
演變成馬克自己和自己母公司對賭房市的局面,自己打自己,
這讓馬克無法隔岸觀火,勢必要丟出手上的違約交換幫助母公司,
馬克對市場貪婪愚蠢不滿的糾結憤怒達到了最高點,寧死不從。

但如果銀行倒閉,違約交換也將成為廢紙,
二人組在班的幫助下,廉價出脫手中的違約交換,驚險獲利,
貝瑞也開始拋售,佛奈特得到分紅獎金,證明賣空的大夥兒都是對的,一吐怨氣。

脫險之後,次貸風暴爆發,雷曼兄弟倒閉,
二人組趁亂混進最嚮往的金融交易場所,卻只看到一片狼藉,
失落的看著嚮往中的聖地,對崇景的大人們失望。

麥可貝瑞認知到就算自己判斷再精準,
人們並非根據事實與結果選擇投資標的,
而是依靠權威和熟悉度來選擇投資標的,
而貝瑞自己並非讓人熟悉的對象,
所以獲利後決定結束基金公司。
"貝瑞的基金最終獲利489%,26.9億美元。"

馬克在座談會上說道 :
自己並非見獵心喜,
而始終希望市場的欺騙手法得到教訓,保留良知
但意識到人類永遠學不乖,歷史只會不斷重演,而感到悲傷。
(也許也是編導對整件事下的註解,但過於無趣,以危機爆發來偷渡)

馬克說出心理話後,已有釋懷,態度由憤怒轉為悲傷,
最後無力挽救人心之下,選擇妥協求售自保。

片尾字幕說道 :
金融風暴過去之後,
2015年,銀行又開始販賣新商品,就是CDO的新瓶裝舊酒...


人性本質不改變, 歷史只會一再重演。



第一幕心智圖,請按中鍵另開視窗放大



第二幕心智圖,請按中鍵另開視窗放大





第三幕心智圖,請按中鍵另開視窗放大





英雄旅程心智圖,請按中鍵另開視窗放大


26.4.18

《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Avengers: Infinity War 2018 漫威史上最有感作品!

不愧是漫威系列十年後最末的高潮~
將這十年來觀眾對角色灌注的情感都拿來用在刀口上,
所以要看這部電影,一定要先看過之前的十八部電影,
看過的也一定要有相當程度的複習~
對角色要有足夠的認識與情感連結,
才能對這部電影產生共鳴,後座力也才會夠強


電影從一開始就將情緒拉到最高,從頭高潮到結束,沒有喘息的空間,
忙到連笑料都只穿插在幾句對話之中偷渡,
最輕鬆的大概只有星際異攻隊出場那幾段而已了,
完全不會注意到這部電影有兩個半小時之久就看完了~
薩諾斯也被成功的營造成最有存在感的反派,而不是單純的魔頭~

超強的編劇和導演~
很強的角色關係應用~分配與拿捏~
全部都是讓觀眾最有感的有效橋段~

不過我猜這部電影看第二次就會沒這麼好看了
因為所有梗都是意料之外才會這麼好看~~
所以~千萬不要暴雷~也不要被人暴雷啊~~


14.4.18

《星際效應》(Interstellar)2014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這部電影我應該看超過三遍了,
雖然大家都聚焦在這部電影的科學理論,
但我卻為這部電影的劇情內容所感動,
每次看到結局都還是會鼻酸含淚。

維基百科寫,
此電影的科學概念收集和研究了很多年,
輾轉經手多人最後才到諾蘭兄弟手中,
是很多科學家和專業人士的成果。

諾蘭兄弟也非常貼心的為觀眾將科學理論簡化到最簡單易懂的程度,
讓觀眾在科普宇宙知識之餘還能享受電影劇情。

這篇不討論科學範疇,
只是想研究如何感動觀眾,
作為自己對劇情安排分析的練習。

從自己的觀影心得去揣摩編導的安排與作用,
猜測情感上、情緒上如何影響觀眾,
很主觀的觀影體驗來分析,
若有謬誤或不同意見,還請不吝指正或討論,謝謝。

=========以下文章內容涉及劇情 , 請慎入==========


《星際效應》在主角庫柏向他女兒墨菲解釋她名字時就已破題,
莫非定律,「凡是可能出錯的事必定會出錯」,
庫柏向女兒解釋並非如此,只是凡可能發生之事,就會發生,不一定是指壞事

再回想片頭穿插未來的老人訪談,聊的正是庫柏的世界,是過去,是歷史,
庫柏的現在=歷史,庫柏所經歷的一切是已經寫好已經完成的歷史,
拉高看,觀眾正在觀看的不是進行式,而是過去式,是歷史傳記
接著未來的庫柏(結局)引導現在的庫柏(開頭)在做的就是將這段歷史完成。

再拉高看,非常遙遠的未來,人類已經可以控制重力,進而影響時間,
知道了這段歷史,如同庫柏引導自己般,也有成全這段歷史的責任,不然人類會滅亡。
一場人類滅亡的大危機,勾住了兩個時間螺旋(庫柏引導自己、未來人類引導庫柏)

再回到莫非定律,凡可能發生之事,就會發生。』
這是一個將莫非定律引申為『命定論』的概念構想。
但從結局父女的遺憾來看,的確就是莫非定律的壞事必定發生,
再從另一個角度看來,卻造就了人類的存續以及墨菲的另一面圓滿,
這或許就是編導想傳達的:
壞事發生不全然都是壞事,說不定只是引導出一段美好的開始。

寫到這邊,突然想到2016年威爾史密斯主演的《最美的安排》Collateral Beauty
這部矯情片的主題也在講類似主題,可惜過於刻意和矯情,不過主角結局埋的挺感人~

回到《星際效應》開頭那段,
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庫柏車子爆胎,墨菲生氣的問庫柏為甚麼把她取名為莫非定律,
庫柏才剛解釋完,印度的無人機就從空中飛過,振奮的背景音樂隨之響起,
如果有注意到,那段音樂在庫柏向墨菲解釋莫非定律時就已經開始
庫柏的車爆胎原本是壞事,卻因此而遇到了印度無人機這件從天而降不可思議的好事。
壞事注定發生,是為了要遇上好事。

原本覺得這段場面除了交代三人關係外,
(庫柏寵愛女兒,兒子死腦筋,庫柏和女兒兩人興趣一樣,但女兒較為人性)
但因為無人機在劇情上沒有作用,所以感覺還是有點突兀,原來,
這一小段場面是給觀眾的一個提示,就是這部電影想講的內涵縮影。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心智圖本來想做成一個圓圈的Loop關係,但工具不熟不會做,連成這樣反而有點亂...
莫非定律引申構想,請按中鍵另開視窗放大



頗喜歡開場的剪接穿插,透過未來訪談帶出地球沙漠化的末日困境與低迷情緒,
因為本該是絕望的困境,卻由未來的訪談帶出一絲希望,而不是絕望。
因為未來還在。

第一幕佈局大都在介紹地球困境與人類的絕望保守,
庫柏的大兒子-湯姆,喜歡當農夫又不知變通的死腦筋,符合社會期待,
但長大後的湯姆成為墨菲拯救人類的阻力,也成為自己妻小獲救的阻力,
湯姆也許象徵著當時地球上不知變通的人們,絕望而保守,守舊而不知變通。

然後就是庫柏與墨菲父女的相似 ,因而感情最要好,但墨菲更加的感性,
也在第一幕末關鍵的父女別離場面加強印象,以達到結局時爆發張力的效果。

第二幕開始踏上探索之旅,
第一段出師不利的米勒星球失誤判斷,導致了23年的時間差,此段造成第一個悲痛,
而罪魁禍首是極力推薦去米勒星球的道爾,我覺得編導對這角色安排有點微妙,

可能作用是作為指責焦點,但也因為後續劇情發展需要,
必須讓庫柏有原因的和艾蜜莉亞有主要衝突
所以道爾作為艾蜜莉亞的代罪羔羊,代替艾蜜莉亞成為前往米勒星球的主導人,
並在意外發生時死亡,讓觀眾的主要指責情感消失,將艾蜜莉亞除罪化,
再因庫柏的指責讓觀眾對艾蜜莉亞產生同情同理心。

再來就是本片的第一個哭點,當初在電影院看也是紅了眼眶,
這段也是馬修·麥康納展現細膩演技的時刻,
庫柏接收23年來家人的訊息
看著湯姆講著開心的事,庫柏開心的笑卻開始痛哭,內心悲喜交雜,
孩子的第一次戀愛,長大成人,結婚生子,都永遠錯過,無法參與,
逐漸的,湯姆訊息內容轉入悲傷(孫子和外公的去世),
庫柏卻已逐漸接受現實,平靜接受,
情緒突然結束在湯姆道別(音樂停止),
讓庫柏既不捨又迷茫,心想:只有這樣?
突然墨菲出現在畫面上,從沒傳過訊的墨菲第一次傳訊,
因為這天是墨菲的33歲生日,是庫柏承諾要回家的日子
(補上最後一刀,將自責情緒推到最高點,也無限擴大一失足成千古恨)

之後故事帶到地球上墨菲的日常,緩解觀眾情緒,
再隨著故事推進,漸漸帶出一個接一個地謊言,
先是布蘭登教授永遠無法解開的反重力方程式,
接著是曼恩博士的欺騙與背叛,
謊言一個一個揭開,危機一個接一個出現,
緊張情緒逐漸升高。

庫柏方在庫柏的機智與勇敢還有犧牲下解除,
而墨菲方,地球的危機卻尚在,
隨著庫柏被吸進黑洞,
這最大的危機即將化為高潮並和解。

第三幕結局,在無限堆疊的書架三度空間中,
慌張地庫柏先傳達了"stay"留下的訊息給墨菲阻止自己離開,
顯示自己多麼的懊悔,但也無意間完成了第一個迴圈線索,
與機器人塔斯連絡上之後,庫柏才了解到,
必須引導自己出發,才能在此時此刻將黑洞奇點的資訊傳達出去,
墨菲才得以獲救,地球上的人類才得以延續,這是一個必然的歷史迴圈,
而要將這些關鍵都連結起來,卻又沒辦法透過語言解釋,
只能透過庫柏和墨菲彼此的默契,無法解釋的信任與連結,也就是愛,
艾蜜莉亞(安海瑟威)講的--愛能超越次元時空,愛的實際量化。

能不著痕跡的設計出如此合理又沒有破綻的迴圈故事,
而且讓觀眾自然的沉浸在這迴圈迷宮中不自知,
同時感受到人類最溫暖的情感-『愛』
用一個非常不俗,新奇的過程,不可思議的現象,另類的方式
闡述最八股最老套的主題,卻如此感人,
相當的利害,非常的不簡單。

最後庫柏與老年墨菲的結局中,馬修·麥康納演技再次爆發,
這是全片第二個哭點,我看到第三次仍然眼角含淚。

年老的墨菲始終相信父親的承諾,
而讓庫柏深深的自責愧疚的那個闔眼。

而這段稍有遺憾的Happy Ending結局設計,
發現是個有點微妙的設計,
作為一個以"父女團圓"為主軸的電影,
即使次要目標"拯救人類存續"如此偉大,
但讓父女離別近一個世紀,臨終聚首,
加上這樣注定好無法改變的命定命運論,
這樣的結果對觀眾的"情緒上"來說還是太過殘酷。

所以結局在處理"觀眾情緒"上很重要:
1.墨菲方:
庫柏推開房門,看到的是滿滿來陪伴的"家人",
墨菲雖然失去了父親的陪伴,但取而代之的是"未來",
父親給予的未來(手錶資訊)=眾多家人的陪伴,
臨終又得以見到父親最後一面,
道別時家人環繞的幸福,證明她此生已圓滿,沒有遺憾。
2.庫柏方:
待在太空站的庫柏,,就算待在舊家,感覺也不對勁(導演應該有刻意營造),
友人只有機器人塔斯,不同時代與不同世界,滿滿的違和感,
充滿冒險精神尚屬壯年的庫柏,待在穩定的太空站不會是他的歸屬,
已升級為長輩等級的墨菲深知這點,引導他去找尋他的歸屬,
打拼夥伴艾蜜莉亞,
冒險還沒結束,未來還要繼續。
也順手交代了艾蜜莉亞的結局懸念,
留下開放式的Happy Ending可能性。


《星際效應》第一幕,請按中鍵另開視窗放大



《星際效應》第二幕,請按中鍵另開視窗放大



《星際效應》第三幕,請按中鍵另開視窗放大




《星際效應》英雄歷程,請按中鍵另開視窗放大


7.4.18

《戀夏500日》500 Days of Summer 2006,《柯羅索巨獸》Colossal 2016

這篇主要是講2006年的《戀夏500日》500 Days of Summer
當年很喜歡這部電影,多年後再次觀看依然喜歡,
拿來當作編劇架構分析練習。

剛好前陣子也看完2016年的《柯羅索巨獸》Colossa,不喜歡,
但發現兩部其實有類似的架構和主題,我卻不喜歡Colossal,
想先講講我不喜歡Colossal的可能原因。



兩部都是講因為失敗的感情造就的成長,也都存在意有所指的弦外之音。

《柯羅索巨獸》是從女性觀點出發,有點批判男性主導權的性別議題,
但預告片打造成完全的娛樂喜劇片.....
和預期想看的情緒不同,這是不喜歡的原因之一,
這部電影前半段如預告中一樣,看安海瑟薇傻萌的各種笑料,與怪獸的奇異連結,
然而電影後半部,突然變成恐怖驚悚片,既使還有笑料在,那情緒氛圍下也完全笑不出來。
批判議題要包裝成喜劇也不是不行,但都主打喜劇了,突然變驚悚片是哪招!
歡笑背後的省思才是高招吧!
再者,雖然能感受出編導想表達的,但是鋪陳與原因都不夠力,
男女角色各種脫序的行為,要不沒有原因,要不就無法說服觀眾,
電影結局雖然出乎意料,但角色的成長和改變都非常稀薄.....
電影中的角色面向混亂,角色塑造失敗讓我覺得是電影失敗的主因。
可惜了和怪獸做超連結的有趣創意~

《戀夏500日》則從男性觀點出發,講得是純情男孩對愛情觀的改變,
就像很多人失戀後回想熱戀時的種種,都像一個個巴掌狠狠打在臉上一樣,
《戀夏500日》就是把這種情緒直接安插在戀愛過程中呈現給觀眾,
稍微看過原文劇本,這樣的安插似乎是編劇的想法,並非事後亂序剪接,都是有作用的,
而導演也用很鮮明對比的風格和明快節奏加持,打造出這部非常成功的電影~
角色鮮明,橋段用心有趣,原因與過程都簡短有力,幽默風趣,
就算是扮演黑臉的夏天也有非常足夠合理的背景支撐讓人認同,
而且全片沒有太多空乏的橋段,非常緊湊,拳拳到肉。


=========以下文章內容涉及劇情 , 請慎入==========

《戀夏500日》練習分析揣摩編導規劃,有誤還請勿見笑,
這部寫很長 ,依自己判斷分成三幕:

我認為這部電影好看的原因有:
1.經典歌曲串場當彩蛋
2.節奏緊湊的剪接還有音樂剪輯
3.各種影像風格表現方式增加趣味

最關鍵的是將分手和不愉快的困境打散,
安插在快樂浪漫過程的每個環節中,
作用有:
1.不斷打臉Tom天真的諷刺喜劇
2.避免過度持續的負面哀傷感
3.正負極性情緒不斷交接,無冷場
4.打造出Summer的捉摸不定

第一幕 佈局:
我覺得是從開頭到公司同事訂婚宴Tom第一次搭訕Summer後,
安插一段Tom幸福洋溢地向朋友說愛上Summer這段宣告為止。

這次重看,有幾個以前沒發現的地方,
像是片頭Credit,兩人成長錄影帶的交錯剪接中,
最後Summer拿起蒲公英吹向Tom,吹進Tom的畫面,變成夢幻的泡泡破掉,很有趣的安排。
就像Summer與Tom泡泡般的愛戀,如夢似幻,但一抓就破。
順手查了蒲公英的花語:停留不了的愛(can not stop love)
(原文劇本中沒有,應是導演用意)

接著開場序幕就是Tom被甩後,他妹妹Rachel緊急跑去安慰他的這段亂序安插,
我認為將此尾聲場景當作序幕有幾個作用:
1.帶出全部重要角色的位置:兩個無用的死黨,如母親般的妹妹軍師。
2.愛情觀不成熟的男主,難以捉摸的女主,還有男主非常迷戀女主。
3.交代完以上關係與整部電影的大綱,接著就可以玩亂序:打臉男主的諷刺翻轉大戲。


《戀夏500日》第一幕,請按中鍵另開視窗放大


第二幕 抗衡:
從Tom開始自作多情愛上Summer後,一直到分手後Summer訂婚,Tom重新審視關係為止。
這是整部電影的主體,Tom和Summer的戀愛過程,很長很精彩...

從Tom在電梯中被Summer因為史密斯的歌搭訕後,
Tom就拿都愛音樂來當愛上Summer的理由之一,,
但後來過程中在在顯示Summer喜愛的音樂類型和理由都跟Tom完全不同,
意思不是說興趣不同不能當情侶,
而是Tom始終只看到Summer跟他一樣愛音樂,卻不關心Summer的真正喜好,
種種盲目的一廂情願,也被安排當作幕末觀感翻轉理由之一。

二幕末,
Tom看到Summer的訂婚戒,希望完全破滅,
妹妹Rachel說他都只看到好的一面,叫他重新審視這段關係:

第一個關鍵就是電影「畢業生」:
這部電影關鍵的指出兩人價值觀的差異與Tom的狀況外,
電影「畢業生」表面上是擺脫框架追求真愛的年少輕狂,但其實不然,
推薦一篇寫的很棒的電影心得,標題就道出重點,
「畢業生」(The Graduate) - 對未來的徬徨是沒有止盡的
當Summer看到結局中的兩人開始從狂樂轉為迷茫不知所措時,Summer開始狂哭,
誤解「畢業生」意義的Tom完全無法理解,不了解Summer對愛情,對未來的不知所措,
Summer非常沒有安全感,這也是Tom無法給予的。

接著就是上面所提到的:
Tom講著他喜歡的音樂,Summer本來就沒興趣,此時更加不附和了。

此場景就是二幕末,分手前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戀夏500日》第二幕,請按中鍵另開視窗放大


第三幕 結局
稍微看過原文劇本中開頭有提到Tom的打扮,
電影中Tom始終頂著亂亂的瀏海和不適切的服裝,
結局成長後,穿著打扮正式,代表著幼稚與成長。

最後公園長椅中的和解片段:
公園長椅也是全片中最重要的象徵,
象徵了Tom的兩個夢想,建築與Summer,
此場為全片中時間最久的同場景片段,也是最重要的場景,
同時象徵了他兩個夢想的和解,建築與Summer。

《戀夏500日》第三幕,請按中鍵另開視窗放大


最後,試著套上編劇書「作家之路」中的英雄歷程,貌似也是可行的。

《戀夏500日》英雄歷程,請按中鍵另開視窗放大

1.4.18

克拉瑪對克拉瑪(Kramer vs. Kramer 1979)結構剖析

克拉瑪對克拉瑪(Kramer vs. Kramer 1979結構剖析

原諒我把這麼感人的電影切的這麼血淋淋...
若有剖析錯誤還請勿見笑...
圖片放大請用中鍵點擊,另開分頁開啟圖片






































心得: 

1.MindMap真的是好東西啊~
2.老電影的軌跡都還蠻容易找的~情節擺得好明顯~
3.老電影以5、10分鐘為單位做故事轉折推進是怎麼回事,難怪節奏這麼平...
4.劇本和導演拍的差距蠻大的...,好導演就是有加分~如何取捨很重要~
5.只花一個晚上剖析其實還蠻快的...

 下次挑戰解剖戀夏500或是全面啟動還是普羅米修斯...

26.3.18

《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 加長版

重看了「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這部電影,而且是加長版,
如同朋友所說,加長版的確比戲院版好看,
雖然沒有翻轉我對電影的評價,倒是讓我看到不少理由來講缺點,

「為了把焦點放在"超人"象徵"耶穌受難"的形式,犧牲雷克斯與蝙蝠俠的角色發展。」
「太多不相關的彩蛋和意義隱喻的橋段塞在很突兀的地方。」
「對峙角色的情緒發展被打亂,支撐薄弱。」
「角色在情感上無法說服觀眾。」

當初看戲院版,一直覺得超人對蝙蝠俠的敵意,理由薄弱而突兀。
加長版中更完整的呈現了雷克斯的陰謀後,
讓超人對蝙蝠俠的敵對心更合理,雖然那也不足以讓超人對上蝙蝠俠,所以才會被刪掉,
但我覺得"加長版"讓觀眾的觀感更順暢和有同感。

而蝙蝠俠和雷克斯在影迷心中都已經有了固定的形象和個性,要翻轉會是件難事,
然而BvS偏偏就硬是要翻轉,應該是因為劇情需要,

先講雷克斯
這角色在舊電影中是陰謀智慧足以對抗超人力量的角色,
是和超人同樣怪物等級的大角色,城府格局和其目的都不俗,令人心生畏懼,
而BvS的雷克斯卻變成一個幼年被父親家暴,只會不斷講雙關語的神經質中二屁孩...
雖然"加長版"的完整陰謀計畫有幫雷克斯稍微加分,
但當他激動的對超人講出自己內心陰影時...仍然是弱爆了...
最後融合了雷克斯基因的薩德將軍怪物象徵了雷克斯的強大,
但只有象徵 沒有支撐,雷克斯依然是弱爆...

蝙蝠俠這角色在BvS裡更加奇怪,不是班艾佛列克的演技問題,
從開場那段憤怒拯救員工的戲就非常突兀,同理不足,
主角和大樓員工等等之間的「情感連結」是零,哪啊?誰啊?
雖然劇情有講......但沒有情感上和意義上的鋪陳,
觀眾對這些角色都還沒有感情,
畢竟只是虛構的電影情節,突然死了也不會同理傷心,
只看到主角很用力的詮釋憤怒這件事。
而整部電影,蝙蝠俠都是這樣的,總有著不明滿腔憤怒的中年大叔...
雖然劇情都有講.......但情感上的連續推進性和動力都很不足,
可能原因也是蝙蝠俠的情感建設層面不足,觀眾無法同理蝙蝠俠的動機有關,
尤其是最後和超人對峙時...
蝙蝠俠處在失去理智的極度憤怒當中,觀眾卻無法同理他的憤怒...
蝙蝠俠聽到自己母親的名字而恢復理性,劇情上觀眾都懂,情緒上卻不懂,
結果就變成了非常突兀而搞笑的情節...

最後薩德將軍怪物的出現也毀了前面所有劇情片的氛圍,瞬間化為兒童片...


然而,
BvS的畫面和氛圍相當成功與用心,那問題是不是出在劇本我就不得而知了...

最後,
我猜有些台灣人喜歡這部電影是因為裡面的政治風向操作陰謀論,
應該有不少政治狂熱分子會把他和台灣的政治陰謀論手段作聯想,
算是讓相信這些陰謀論的觀眾得到相當大的心理支撐和吐怨氣。
當然這只是我自己的猜想,但我覺得雖然裡面的陰謀很精采,
但那也只是推進情節,不是這次BvS的主軸和賣點...
重點應該放在角色衝突上,畢竟是 Batman vs Superman。

附上當年的心得文

24.2.18

2018年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得獎預測

一年一度的奧斯卡Study,
今年雖然沒有特別突出的神片,
但每一部都很有意思,各有優缺點,水準平均好的一年~

參考金球獎和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等等各大得獎名單後,
加上自己的心得來預測2018年第90屆奧斯卡的得獎名單,
以下是我比較有把握的13項入圍名單,
得獎者以特別顏色標出~



●最佳影片 Best Picture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
「最黑暗的時刻」(Darkest Hour)
「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
「逃出絕命鎮」(Get Out)
「淑女鳥」(Lady Bird)
「霓裳魅影」(Phantom Thread)
「水底情深」(The Shape of Water)
「意外」(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郵報:密戰」(The Post)
-------------------------------------------
理由:
奧斯卡這項最大獎非常的麻煩難猜,大環境的風向、操作、政治因素都有影響。
我原本預測「郵報:密戰」會得獎,雖然只入圍兩項,但所有技術面都是水準之上,
精彩的媒體道德、政治陰謀兼女性議題等題目都是奧斯卡最愛,電影也非常的振奮人心,
「郵報:密戰」就是部各個面向都非常均衡而且高度也夠的電影
但考慮到這部電影裡沒有黑人...不是真的沒有黑人,而是沒有種族議題
然而從今年入圍的電影看來,種族題目非常之大,最大獎沒有種族議題是行不通的!
其他部表現夠好又有種族議題的,就是「水底情深」和「意外」這兩部電影了,
再從格局上來看,「水底情深」主軸圍繞在浪漫氛圍之中,
相較之下「意外」的公眾議題格局似乎大些,
所以「意外」較有可能得獎~

不過「水底情深」的經典雋永感是高於「意外」的
「意外」的整體表現有點太過散亂...
這兩部都很有可能得獎~

●最佳導演獎 Best Directing
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
喬登皮爾(Jordan Peele)/「逃出絕命鎮」(Get Out)
葛莉塔潔薇(Greta Gerwig)/「淑女鳥」(Lady Bird)
保羅湯瑪斯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霓裳魅影」(Phantom Thread)
吉勒摩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水底情深」(The Shape of Water)
-------------------------------------------
理由:
「水底情深」整部電影的童話氛圍非常濃厚,各方面都營造得很成功,讓人印象深刻!!


●最佳男主角 Best Actor
堤摩西夏拉梅(Timothee Chalamet)/「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
丹尼爾戴路易斯(Daniel Day-Lewis)/「霓裳魅影」(Phantom Thread)
丹尼爾卡盧亞(Daniel Kaluuya)/「逃出絕命鎮」(Get Out)
蓋瑞歐德曼(Gary Oldman)/「最黑暗的時刻」(Darkest Hour)
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羅曼律師」(Roman J. Israel, Esq.)
-------------------------------------------
理由:
「最黑暗的時刻」的攝影和男主角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但其實電影本身的表現平平,
幾乎是蓋瑞歐德曼的演出撐出了整部電影的重量,演員的格局和地位瞬間提高了不少
並非全然因演技取勝,比重也很有關
值得一提的是「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堤摩西夏拉梅,表演非常的自然而隨興,令人耳目一新,若無其他整體因素考量,我會猜堤摩西夏拉梅。


●最佳女主角 Best Actress
莎莉霍金斯(Sally Hawkins)/「水底情深」(The Shape of Water)
法蘭西絲麥朵曼(Frances McDormand)/「意外(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瑪格羅比(Margot Robbie)/「老娘叫譚雅」(I, Tonya)
瑟夏羅南(Saoirse Ronan)/「淑女鳥」(Lady Bird)
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郵報:密戰」(The Post)
-------------------------------------------
理由:
雖然「意外」電影裡,女主角從頭到尾都只是一個憤怒的母親,但法蘭西絲麥朵曼演活了這位母親外在的憤怒與心中矛盾一直存在的自我掙扎,並非真的麻木不仁,也懂得該有的人情世故與憐憫,但始終得不到真相就像她永遠無法原諒自己,細膩的情緒都在法蘭西絲麥朵曼細微的表演當中。


最佳男配角 Best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威廉達佛(Willem Dafoe)/「歡迎光臨奇幻城堡」(The Florida Project)
伍迪哈里遜(Woody Harrelson)/「意外」(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李察詹金斯(Richard Jenkins)/「水底情深」(The Shape of Water)
克里斯多夫普拉瑪(Christopher Plummer)/「金錢世界」(All the Money in the World)
山姆洛克威爾(Sam Rockwell)/「意外」(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
理由:
這獎項金球和英國影藝學院都頒給「意外」的山姆洛克威爾,雖然演出的確非常到位,
但總覺得和這位演員以往的演出沒有太大差異,加上該角色在電影後半段的性格變化演出並不明顯,
該有的內化層次不多,是比較外在的演出。
而「歡迎光臨奇幻城堡」威廉達佛,在電影中的位置非常的重要,那個外剛內柔,嚴厲卻關心十足,電影最後不捨與無奈的內斂演出有如該部電影的畫龍點睛之效。


最佳女配角 Best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瑪麗布萊姬(Mary J. Blige)/「泥沼」(Mudbound)
愛莉森珍妮(Allison Janney)/「老娘叫譚雅」(I, Tonya)
蕾絲莉蔓薇爾(Leslie Manville)/「霓裳魅影」(Phantom Thread)
蘿莉麥卡夫(Laurie Metcalf)/「淑女鳥」(Lady Bird)
奧塔薇亞史班森(Octavia Spencer)/「水底情深」
-------------------------------------------
理由:
電影「老娘叫譚雅」中,那個極具特色又極度憤怒的母親
用偏差的價值觀與手段,卻是她表達關愛女兒的方式讓人印象非常深刻。
雖然內化的戲份不明顯,但也是有層次的演出,並非只有單一面向。


最佳動畫片 Best Animated Feature Film
「寶貝老闆」(The Boss Baby)
「戰火下的小花」(The Breadwinner)
「可可夜總會」(Coco)
「萌牛費迪南」(Ferdinand)
「梵谷:星夜之謎」(Loving Vincent)
-------------------------------------------
理由:
光技術就贏大了...雖然沒看過其他部,內容上不確定,但應該也是樂勝~


最佳原著劇本 Best Original Screenplay
「愛情昏迷中」(The Big Sick)
「逃出絕命鎮」(Get Out)
「淑女鳥」(Lady Bird)
「水底情深」(The Shape of Water)
「意外」(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
理由:
電影「意外」的角色背景故事與性格不僅清晰鮮明,
彼此間的交錯影響與衝突也非常微妙,故事走向與事件轉折更十分讓人意外。


最佳改編劇本 Best Adapted Screenplay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
「大災難家」(The Disaster Artist)
「羅根」(Logan)
「決勝女王」(Molly's Game)
「泥沼」(Mudbound)
-------------------------------------------
理由:
該電影中兩位角色性格的相似與相異,微妙的暗示與衝突,拉扯到相處與分離,
由內在到外的刻畫都相當鮮明與深刻。


最佳藝術指導/最佳美術設計 Best Production Design
「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
「銀翼殺手2049」(Blade Runner 2049)
「最黑暗的時刻」(Darkest Hour)
「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
「水底情深」(The Shape of Water)
-------------------------------------------
理由:
「水底情深」整部電影濃厚童話氛圍的最大功臣莫過於美術,陳舊卻典雅,華麗而收斂。


最佳攝影 Best Cinematography
羅傑·狄金斯「銀翼殺手2049」(Blade Runner 2049)
布魯諾·戴邦奈爾/「最黑暗的時刻」(Darkest Hour)
霍伊特·范霍特瑪/「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
蕾切爾·莫里森/「泥沼」(Mudbound)
丹·羅斯特辛/「水底情深」(The Shape of Water)
-------------------------------------------
理由:
「銀翼殺手2049」攝影與打光將電影中所要呈現的遼闊與孤寂拍得非常深沉與內斂,不僅與主題呼應也讓觀眾融入其中,再者,羅傑·狄金斯已入圍奧斯卡14次而未得,也該得了。


最佳剪輯 Best Film Editing
「玩命再劫」(Baby Driver)
「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
「老娘叫譚雅」(I, Tonya)
「水底情深」(The Shape of Water)
「意外」(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
理由:
雖然「玩命再劫」的剪接是最讓觀眾印象深刻的電影,但「玩命再劫」的剪接都是在音樂節奏上的表現,然而這是個電影戲劇類的獎項,我認為在敘事上的優秀剪接才會是奧斯卡比較青睞的,而「敦克爾克大行動」以其特殊的敘事方式,卻沒有讓觀眾感受到任何一絲的不對勁與不順暢,即使沒有察覺其敘事方式也不影響觀影情緒。


最佳視覺效果 Best Visual Effects
「銀翼殺手2049」(Blade Runner 2049)
「星際異攻隊2」(Guardians of the Galaxy Vol. 2)
「金剛:骷髏島」(Kong: Skull Island)
「STAR WARS:最後的絕地武士」(Star Wars: The Last Jedi)
「猩球崛起:終極決戰」(War For The Planet Of The Apes)
-------------------------------------------
理由:
這是一個技術獎項,畫面特殊效果的重要性會大於美感,畢竟已有另一個美術設計的獎項,若論特殊效果,「猩球崛起:終極決戰」的大量人猿應該是樂勝~不僅僅因為畫面比重與人猿數量,其人猿的擬真與情緒表演完全不會讓觀眾出戲,並不自覺的就站在人猿的立場了~

=========================2018/03/05賽後分析=========================

今年得獎結果出爐,本來希望來個大滿貫的,
結果跟去年一樣,猜錯四項,而且猜錯的項目還都差不多...
但今年多猜了一項美術,所以也算有進步啦...
放一下馬後炮,其實妝髮和服裝也都有猜中,但也不難猜就是了...
賽後檢討一下猜錯的四項獎:

最佳男配角 Best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山姆洛克威爾(Sam Rockwell)/「意外」(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相較於內斂的演技(威廉達佛),突出的表演還是比較能獲得青睞。

最佳視覺效果 Best Visual Effects
「銀翼殺手2049」(Blade Runner 2049)
由於去年的教訓,特地為了奧斯卡的口味,猜以技術為導向的猩球崛起,
沒想到今年出乎意料的不是,看來還是需要再揣摩一下奧斯卡的風向。

最佳原著劇本 Best Original Screenplay
「逃出絕命鎮」(Get Out)
這真的是超出乎意料的,就算不是「意外」得,我也會猜「淑女鳥」...
我覺得這真的是非戰之罪了,因為種族的風向問題,「逃出絕命鎮」一定要給一項的。

●最佳影片 Best Picture
「水底情深」(The Shape of Water)
來放個馬後炮,開獎前幾天,看了歷屆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得主,
深深覺得「意外」雖然劇情取勝,但散亂又負面也缺少經典雋永感,很難得獎,
本來想翻盤改為「水底情深」,但猶豫之後只有在上方理由加了幾行字...
我只想說和我的心得文一樣的感想,
「水底情深」的愛情部分處理的不好,
理解共容的副核心強過了人魚戀的主軸。
但我誤會了...理解共容其實才是本片主核心(導演得獎時有講)...
所以電影也才因此得獎...

9.2.18

水底情深The Shape of Water - 無所不在的愛


如同這位導演之前的作品「羊男的迷宮」一樣,
美術畫面攝影運鏡都非常的美,充滿童話氛圍。



雖然都是浪漫卻殘酷得黑色童話。
但相較「羊」片的殘酷氛圍,「水」片則是如水般的柔情包圍,
要表達的內容也不同,
「羊」片若是因現實而逃進童話,
「水」片就是童話出現在現實中,
同樣是殘酷現實與童話的衝突。

剛看完本片時,除了令人驚豔的美術和攝影還有女主角的演技之外,
其餘部分覺得普普,後來看了其他網友的感想後,劇情上才有所同感。
極富含意。

孤單與對立、理解與包容,蘊含在本片當中,
不過還是覺得愛情的部分處理的不太好,
理解共容的副核心強過了人魚戀的主軸。

=========以下文章內容涉及劇情 , 請慎入==========


以我的理解角度對全片作簡短描述:


Elisa是在河邊的水中發現的孤兒,像是來自海世界的人魚公主一樣,
脖子上有三道傷痕而且不能講話,睡覺時總是在沙發椅上像魚般側躺並帶著眼罩沉浸在水世界中
每天早上在裝滿水的浴缸中才能感到全然舒適和自在,

Elisa喜歡電視中的歌舞,對周遭的人事物總是充滿純真的浪漫與靈性。


Elisa的好鄰居Giles是個浪漫的畫家,但同性傾向讓他孤家寡人,
兩個孤單的靈魂因為互相理解,總是彼此照應,

Elisa和好友Zelda在政府機構當清潔女工,
Zelda是個黑人,像是能夠理解彼此的弱勢處境一般,總是幫著Elisa。


而處在美蘇冷戰的緊張時代中,
人們積極追逐未來與現實,少了浪漫純真
電影院無人光顧,相片取代畫作,
也對黑人有著歧視與不友善,
就像美蘇之間互不理解的關係一樣,
人性的光輝與愛消逝在對立的氛圍之中。


新官上任的Strickland,自大且扭曲,
連上完廁所洗手都認為是懦弱的行為,
曲解正向力量(書)的意義讓他更加無畏

從南美洲抓到的人魚被當地土著當作神一般的參拜,
Strickland則認為神應該長的像白人,想解剖人魚研究,
還自詡為擁有神之力的參孫,把意志力用在錯的地方。(電影後段)

Strickland見過Elisa之後,對無法講話的Elisa產生了邪念,
回家和老婆做愛時摀住老婆的嘴來滿足幻想。



Elisa見到人魚之後,
有如相識已久的知己,喜歡吃蛋,喜歡音樂,
一樣無法開口說話,沒有異樣的眼光,了解彼此的孤單,
漸漸地愛上人魚,進而想要救出人魚。


蘇俄的臥底博士見到Elisa和人魚的互動,理解到人魚也有感情
違背蘇俄的命令,幫助Elisa救出人魚,並且給予後續支助。

人魚剛住Giles家中時,因為不理解而誤殺了貓,並傷了Giles,
理解後的人魚和貓打成一片並展現了神力治癒Giles。

每天相處下來,
Elisa愛著人魚,人魚也愛著Elisa,
但人魚無法在陸地生存,始終需要回到海中,


在岸邊,當Elisa正要和人魚道別的時候,
Strickland趕到現場同時槍殺了Elisa和人魚,

人魚奇蹟般地復活並站在Strickland面前,
Strickland才發現人魚真的是神般的存在,但為時已晚,
人魚劃開了Strickland的喉嚨,倒在血泊中,
有能講話的喉嚨卻不拿來溝通,不如不要。


人魚悲傷的抱起Elisa的屍體,
一起沉入水底再也不見蹤影。


The End



恩?電影不是Happy Ending嗎?


最後一段中,人魚在海裡親吻了Elisa,
脖子的傷痕變成了腮而活了過來,
在Giles的旁白中,和人魚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但全片從頭到尾,Elisa的傷疤都在Elisa脖子的右側,
最後水中Elisa變成腮的傷疤是在Elisa的左側
這並不是為了構圖而作畫面鏡射,因為Elisa的大衣左側依然有別針,
或是脖子兩邊都有傷疤?我認為不是,
全片有出現傷痕的橋段都是刻意交代的,
都是強調在右側的特寫鏡頭,結局卻出現在左側,這並非是失誤,
而是導演刻意種下的Bug懸念與開放式結局。

透過Giles的敘述,海中相擁的倆人,
是真實的美麗童話結局,或只是Giles的描繪、Giles的想望?
這份想像就像Elisa的愛,無形的有如大海遍佈心中每個角落,
為結局更添一份淒美!


-----------------------------
有網友討論綠色,
才想到導演的確有這顏色象徵,
但我想到的象徵意義與網友不同。

藍綠色:
客戶對Giles畫作中的果凍說綠色才是未來,
Strickland手中那本正向力量的書籍封面色,
Strickland的新車色,
藍綠冷色系,與浪漫的紅色相反,
應該是強調積極的現實與對立冷漠。

2023年第95屆奧斯卡金像獎得獎預測 2023 Oscars predictions

2023年第95屆奧斯卡金像獎  部分得獎預測 2023 Oscars Predictions ● 最佳影片 Best Picture: 《媽的多重宇宙 》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 最佳導演 Best Directing: 關家永...